中图分类号:I27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03-000-01
摘 要 荀子德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德育发展史的一部分,当时处于奴隶制向着封建制度转型的时期,新型的地主阶级希望建立新的秩序,希望更现实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提供存在合理性的支撑,荀子的德育思想就更具有现实主义的意义。对现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很多借鉴之处。
关键词 德育 性恶 礼 作用
一、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任何人的思想的形成都来自于他那时候所处的时代,荀子的德育的思想源自历史的渊源,荀子的处境艰难,当时战国末期时候战事不断,民不聊生,这时候荀子在乱世中寻求救国之路,当时处于奴隶制向着封建制度转型的时期,新型的地主阶级希望建立新的秩序,希望更现实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提供存在合理性的支撑,荀子的德育思想就更具有现实主义的意义。
荀子的性恶思想是比较特色的思想,性恶说中提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指的是人的自然的本性,性善指的是后天的人为的性,后天培养的教化的。他又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纹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这意思是人的本身的性就是跟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材料一样的原始朴素,后天的人为的性,就是指的是人为的礼仪道德就是对这些天然的朴素的材料的一种后期的加工,没有这些朴素的材料就无法进行装饰,这些材料不经过加工也就不会变的美观完美,这两种事缺一不可的,相辅相成的。必须对后天的性进行修饰改造。他的性恶论无疑为他的礼的思想奠定基础。他认为满足人的自然之性是不可取的,因为没有道德节制,人们会与禽兽无异,所以必须要有礼的教化。
荀子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是后天学习养成的,“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拓,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仪积伪为人之性耶?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仪,用此观之,然则礼仪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以说后天的教育教化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但是圣人能够不受环境的影响,能够增进自身的修养,学习有益的东西那么就成为了圣人。荀子高度重视高尚人格的塑造,并把培养与塑造高尚人格树立为其德育目标。
二、以礼为核心的德育思想
根据人们在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礼仪的学习和个人“化性起伪”程度的不同荀子根据化性起伪的程度不同把人格分为论“士”“君子”和“圣人”,其中“圣人”的道德修养是最高的。一般人格士荀子认为有三点“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这是荀子的重礼思想二是正身,“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三要重仁爱。第二个人格:君子,荀子也认为礼仪对于定义一个君子的重要性,“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践行礼的要求和本质。第三个人格是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圣人是礼仪法度达到了极致的人,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圣也者,尽伦者也。”
德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以礼为基础的,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极力推崇“礼”“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他认为学习的终目标从程序上来说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入手,最终能够读通礼,“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他强调人民为人处事必须依照礼来行事,礼是人们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礼能促使人最终成为一个圣人。
三、德育思想的评价以及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为后天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突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对人的人格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化性起伪就是说的后天教育的目的,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主要的德育方式,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倡导和推行的方式,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他的地位,认真研究荀子的德育成果,运用到现代的教育体系之中去,更好的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荀子认为只有法治是不行的,礼仪才是根本,礼仪是立法的基础。他指出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如果都能普遍遵守礼仪就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荀子还认为“礼”高于“法”只讲“法”而不讲“礼”,百姓只会畏于刑法而不服法,一有机会社会就要大乱。荀子这些观点对于今天我国实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有利于增强我们对“守法”的践行,也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孔繁.荀子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文洁著.荀子的辩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 崔华前.试析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 王利蕊.荀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