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设计 > 正文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4-16 20:36:01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3篇【精选推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小编为您带来了3篇《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包身工》教案 篇一

一、内容结构

文章内容较长,共50个自然段,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首先要找出本文的线索,然后根据线索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本文共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即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是主线;暗线即是中间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是副线。找出线索之后,可以根据主线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文章的脉络就显得很清晰了。

文章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如“四点一刻”“四点半”“五点”。根据这个提示可以将文章分为四部分,并概括出文章的大意。第一部分(1~11段),主要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第二部分(12~22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23~34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第四部分(35~50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二、思路探究

1、把握了文章的总体结构,需要考虑一下,课文的这四个部分,顺序可以打乱重排吗?为什么?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其实仔细看课文,就不难理解,作者主要按照时间的顺序去安排材料,课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从“四点一刻”一直到了“黑夜,静寂的像死一般的黑夜”,把包身工所遭遇的事情全都浓缩在一天内,所以这四部分顺序不能打乱。另外,作者并不是仅仅描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即本文的副线。描写包身工制度时,采用的是层层递进、步步加深的方式,因此,这四部分的顺序不能打乱;并且作者并没有单独去描述包身工制度,而是和一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进行的,这样顺序就更不能随意去编排了。主副线有机结合,让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更能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同时作者在表现手段上的纯熟和多样,也令我们叹服。

2、在搞明白这几大部分之间的层次后,再分析每一部分各段之间的关系:

纵观全文,就会发现一个同样的现象,即作者在各部分的描述中,几乎都是先写包身工的生活,再去揭露包身工制度。即每部分都可以分为两层,一层主要说明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一层说明包身工制度。但是这两部分并不是没有联系的,而是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够把握住读者的心理规律:如第一部分写包身工的出身和遭遇,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景象,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和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的愿望,所以接着就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以下几部分,如果细加分析也是如此。

顺着这个思路去分析,就会发现,作者匠心独具,文章的材料极为丰富,在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更准确而深刻地表现课文主题。在探究思路时,要注意这些点和面,它们是如何更好地反映主题的。如:关于芦柴棒这个人物先后做了三次介绍,其中第三次是写其被抄身的情景,因为身体非常瘦所以叫“芦柴棒”,“她的身体实在瘦的太可怕了”,所以“‘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的”,即使到了如此地步,带工老板也不会放过她,“不怕做噩梦的”,而且“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资本家相当残忍,在他们眼里,包身工不是人,而是赚钱的机器。这个点的描写可以更深刻地揭示主题,给读者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三、理清局部思路

以第一部分为例分析:

1、第一部分共11个自然段,总体可以分为两层。即(1~6段)主要描写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7~11段)主要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2、先看第一层,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去描写整个场面的,如第三段中“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几个动作看似混乱,但是仔细一想就会明白,这是按照动作的先后顺续写的。这正好和文章按时间顺序去组织材料相吻合。文中还有几处,在这里就不—一说明了。

3、再看第二层。第二层主要写包身工的来源。第七自然段就是一个过渡段,由起床的场面描写过渡到包身工的出身来源。过渡自然,也符合读者的心理。

4、分析语言: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得益于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各种表达方式的巧妙结合。

如:

⑴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这句话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包身工称作“猪猡”,“猪猡”的意思就是猪,是上海方言,对人一种污辱性的称呼,表明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地位非常的低下。再者,用了精确的数字“七尺”“十二尺”,还有“十六七个”,表明她们住宿的拥挤程度,住宿条件非常的恶劣。“横七竖八”说明没有秩序,杂乱无章。这一个句子就能生动形象地写出包身工过着那种“猪”一般的生活。

⑵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害羞地感觉……迟钝”“半裸体”“拎着裤子”“公然”,这几个词语都能表明,包身工在残酷地压榨下,精神已经麻木了,没有思想,只是一群会做工的“机器”而已。

⑶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

这句话可以看出包身工的出身主要是一些贫苦的农民,被那些所谓的“老乡”骗来做工的。“稻草讲成金条”“游说”更深刻地描绘出带工老板那种卑鄙无耻的骗子行径。包身工只是“带工赚钱的‘机器’,也是摆阔的道具。

⑷ 1~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都是写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二者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前者用叙述、描写的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这样写形象具体,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后者用说明的方式做直接介绍,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以较完整的认识。这样的写法也显示出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在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描写。

《包身工》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

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2、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3、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4、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

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

1、了解作者写作时间;

2、了解写作意图;

3、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

1、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⑴ 注音:

游说 抹桌子 着力 骷髅 锭壳 拎

⑵ 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强化 优惠 施与

2、思考回答以下问题(书面完成,课后交教师检查):

⑴ 为什么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⑵ 文章以记叙为主,记叙了一些什么材料?中间又穿插写了一些什么材料?为什么记叙之中又穿插这些材料?

⑶ 找出议论和说明部分列举了哪些数字(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⑷ 记下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读一遍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新词

1、注音:

抹( )桌子 抹( )眼泪 抹( )石灰

猜着( )了 着( )力 我没着( )了

2、解释(加粗的字要单独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施与 着力

3、听写:

殴打 怜悯 气烘烘 惩戒

二、解题

1、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写《包身工》的时间、意图和调查搜集材料经过。):

《包身工》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抵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具体时代背景从略。

2、题目的意思: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成为阅读障碍的问题,作扼要回答。多数问题可随分析课文逐步解决。

四、分析文章的构思

1、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线索。掌握中心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掌握线索可以了解如何选材、组材。

2、已经讲过,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写进去,需要加以选择。

3、看课文,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

(学生议论。)

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4、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

(学生议论。)

明确: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不过前后两部分写法大不一样。前者写得详,后者写得略:写抄身,没有明写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5、这篇作品不仅选取了几个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生活场景,还有别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

(学生议论。)

明确: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6、为什么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议论)

明确: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五、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

第三部分: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包身工》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探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介绍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

1、 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三课时

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 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3篇《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小编。

推荐访问:包身工 必修 教案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3篇 《包身工》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