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对于人性问题探讨的时间漫长,并未达成一致。但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是必要的。本文通过人性概念的界定,并得出人性本恶的结论。基于此前提,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应该适当调整以引导人性从善,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人性 性恶 教育
一、人性基本概念
关于人性的假设的话题一直以来就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探讨的浪潮未曾停止,但终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在目前的大部分研究文献当中发现,多数学者就人性善或恶阐述自己的观点。但究竟何为人性学术研究中被忽视,鲜有涉及亦或者粗略带过。事实证明在没有明确概念的前提下进行的争论缺乏实际意义。人性的概念的辨析对于人性的假设具有重要指导性作用。
追古述今,许多国内外仁人志士在人性概念上有提过自己的看法。中国早期时代:孟子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荀子云:“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即认为人性是“人之所生而有”的自然本性。而现代学者基本上认为人性是人特有的综合属性:张向前、黄种杰等人认为“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的,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王海明眼中的人性,就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人是全称,是一切人。性,是属性。人性就是一切人都具有的属性,是一切人的共性。国外关于人性的探索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康德与马克思。康德曾言:人的本性是理性存在物,它能按先天的理性原则,即“善良意志”去行动,不受感性的物质利害关系支配,人以立法和守法区别于动物。马克思简明概括人性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并突出人性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性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词典上是解释为表示物质所具有的性能或性质。综上所述,人性指人的天性、本质属性,可归纳为“不可学不可事者”,是人从娘胎里携带出来的骨子里的情感和行为,而不是被社会意识洗礼过的表现。人性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因个人而有所区别。但同时,人性会受外在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即受条件的影响,人性的表现形式会出现因人而异的结果。
二、人性善恶之我观
人性的实质既然是人的天性,那么关于人性的本原究竟是善是恶的判断就该有个定论,或可谓该定论早已存在等待我们挖掘。此前关于人性假设的争论集中于以下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和性亦善亦恶四种:
1 儒家学派的孔子和孟子等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其意思很明确,指出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这其中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个体教育,还是群体教育。若受到的是良好的教育其人格趋向善,反之则向恶发展。
2 荀子、韩非子及基督教则倾向于性恶论。比如,荀子的名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性的恶根,假使表现出善的一面,也只是迫于各种条件伪装的。而著名哲学家霍布斯提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自私自利,趋利避害的”。再者,众所周知,基督教的教义是“人生来是带着原罪的,来世间是为了赎罪的。”而该教义已被西方教徒欣然接受。
3 告子则以性无善无恶论而著名。《孟子·告子上》言: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即人性是一张白纸,并不具有好坏的分别,依据不同的观点而有所差别。
4 杨雄与董仲舒力推性亦善亦恶论。杨雄曾云: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为恶人。”即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不可一概而论善或恶,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在某件事情上表现出来的是善还是恶的某个方面。
这些名家之说均有自己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结合之前的人性的概念内涵,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人性本恶。因为人性指的是人出娘胎里就存在于骨子里的本性,是不涉及外界环境好坏的人类普遍的本质,而不是外在的表现。探讨人性善恶也应该探讨“原”的问题,而不是以后可否被塑造成善的或者恶的问题。一位学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人性即需求”,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正因为人的需求不可估摸,无法停止,所以人性就是不断索取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为需求永不停歇,采取一切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就不停歇,这就是恶的人性的表现。再者,从以下人一生发展的细节方面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
婴儿刚一出生的时候,呱呱落地。撇开生理机制的原因之外,我们可以说他为的是以最大的力量引起他人的注意,得到他人的关爱与帮助,包含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性。到了稍微大点要喝奶水的时候,一边嘴巴含着一个奶头,另一边还要抓着母亲的另一个奶头,占有欲极强,这也是性恶的一个表现方式。到了幼儿阶段,每个娃恨不得把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永远霸占着。即便是别人的东西,也不顾一切地想去得到,从不会去顾及他人感受,只要自己有需要,恶的本性就暴露无遗。长大后,只要涉及任何利益冲突,个人就会想着如何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出了人性的真谛,无论道学家们如何遮掩,人性都是对利益的判断准则,人性的核心就是利。 “你爱你的父母,因为他们是你的;你爱你的孩子,理由一样;你爱你的国家因为它跟你有联系”这些都源于人性的自爱,自利。“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之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最终个人会选择其怎么做是受到思想意识的洗礼或者客观条件的限制而综合表现的外在形式,并非是人性的善恶直接判断依据,而只能断定个人受教育的效果好坏或者个人对环境作出的反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经常这样教育孩子“你不能这样!”“你这样是不对的!”“这样不是乖孩子!”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就在用世俗的教条,或者社会已经接受并普遍认可的所谓“善”的准则来要求孩子去行事,其实就是在洗涤孩子恶的本性!因此,人性本恶的事实并不因为个人所做的选择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人性本恶假设下的教育
人性本恶!但教育的改善功能是不可否认的。如果没把孩子教育好,他们按其本性行事,那后果不堪设想。也许孩子“点着别人的房子煮自己的一个鸡蛋”的事情会经常发生,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利益永远凌驾于
别人的利益。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如何采取策略来发挥教育管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教育的内容。在人性本恶的假设前提下,教育教学中德育内容应受到重视。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获取知识与学习技能成为中国学生受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但不应该将所有时间与精力限制于此而成为唯一的学习目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而现代社会依据德才的关系将人归纳成四种:德才兼备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这四种人中我们最害怕的就是危险品,即使才能再突出,而随其恶劣的本性,不但对自己没好处,甚至还危害社会,给别人造成痛苦,是不被认可的。鉴于此,我们应该在德育这一模块上倾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提高对其重视程度。目前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只给学生传授文化课的内容,而把德育、体育和美育等课程知识全部省略掉,该举措可谓“杀鸡取卵”,给社会的和谐安宁埋下了隐患。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家长也会教育孩子做事要以利益为准则。而不应该“犯傻”,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孩子的秉性也得到了助长。通过教师、同学和家长的多方共同的努力,在学生德育方面把好关,使其朝着健康的善的方向发展是目前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
2 教育的方法。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前提下,对孩子的教育只要不束缚而让其自然发展即可,这样孩子就会顺着该有的好的方向成长。然而,正因为人性是恶的,我们必须采用适当的手段防止劣根恶化。在教育方法上,理应以循循善诱为主,让孩子在正确认知之后选择自己的表现。但对于心理和生理年龄尚未成熟的他们而言,应多种方法并用,多管齐下。屡次劝阻而不吸取教训者,可以对之严厉或者使其受轻度的皮肉之苦以听取善言,待其长大后便明其中道理。现在家长因怜爱之心,常不忍苛责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百依百顺。最终养成任性、自我、心目中无人,甚至做出了犯罪之事。这些缘起于小时候教育方法不妥当,恶性未受到压制而任其发展,养成了难以改变的习惯。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要说理、身教和“威逼”相结合,最终达到引导的目的。
3 教育的评价。众生平等,人性亦一样不因人而异。但因其后天教育不同而表现千差万别。因此我们不是在评价个体的本性,而是要对教育的结果进行评价,判断个人受教育的成效如何。那么评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不是卷面的考试分数,不是学生自我的感觉状况,而是长期以来个体实实在在的表现。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集中于考试能力或者某次事件的主观感受,以书面的形式将其分数化。因人性本恶,为了获取利益而表现虚伪的一面,所以应该建立档案袋制度,收藏平日表现的点点滴滴,综合考察各个方面的情况以认识个人的思想和品行。杜绝一次定输赢的错误评价观,达到最公正公平地评价与督促改进的目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不是绝非“不移”。教育的功效在此得以最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此,学校、家庭都应该认识到教育评价的真谛,而不是形式化甚至歪曲化地进行评价,从而助长了恶性的膨胀和善性的退却。曾经报道某些三好生卷面的分数甚高,而品行实属不足,而教师和家长却引以为豪。端正教育评价的目的并改进教育评价的方法,是目前需要做的一个重大任务。
由人类本身去研究人性始终不能跳出人这个圈子,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人永远也无法解释清楚人性,对人性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到达彼岸。也许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然而,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人性是什么,而是站在哪一座山颠上看待人性,怎样更好地从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加强管理、展开教育,而使人类健康发展,使社会和谐安康。
参考文献:
[1]单人兄弟,有一种幸福叫见鬼[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李鹏,《人性》一人性丛林里的生存启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杨适,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一休谟散文集[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8。
[4]吴德勤.从“斯密问题”看人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4)。
[5]莫梅虹,对佛教中人性发展的哲学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2(1)。
[6]张向前,黄种杰,管理学中的中外人性假设比较[J],企业管理,2005,(14)。
[7]龙祖坤,管理者的人性假设与激励方式的选择[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5,(06)。
[8]阳海音,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
[9]毕蛟,麦格雷戈和x理论一Y理论[J],管理现代化,1989,(01)。
[10]徐满泽,索尔,人性假设:管理创新的必要逻辑前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05)。
[11]陶锌其,人性假设的动态比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
[12]李成彦,刘建,人性假设的理论与教学观[J],荣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
[13]王志义,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2)。
[14]葛新斌,试论人性假设问题的教育管理学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2)。
[15]陈香玲-中西方人性观之辨析——以人性善与人性恶为分析路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