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规章制度 > 正文

关于制订中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的思考

时间:2022-10-28 13:12:02 浏览量:

【摘 要】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健康发展的难题,也是阻碍素质教育、和谐教育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构建中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是现阶段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有利措施,本文从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实际状况出发,提出了我国构建中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的若干建议,即通过转变学校教育理念,以确立课业负担监测原则和监测指标,进而完善监测结果评价机制,明确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中学生 课业负担 监测制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16-02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它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是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毋庸置疑,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是确保我国中学素质教育顺利推行、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和谐教育目标的客观需求。关于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了大量政策,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实践证明,建立中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手段。因此,从当前中学生课业负担现状出发,探讨、研究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中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我国中学生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长。早晨起得最早的是学生,晚上回家最晚的还是学生。调查发现,我国中学生每日在校学习时间基本上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8小时,而且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外,每天还有大量的课后练习需要完成。一方面,繁重的学习任务,各方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忙碌不堪,部分学生即使不断延迟学习时间也根本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以至于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之下,容易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过长的学习时间使大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此外,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完全以提高升学率为导向,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度非常小,但所学内容的份量和难度却被拔高。

第二,考试、测验频繁,课外辅导资料多。由于考试成绩是我国各类升学考试采用的最主要的招生依据,学校面临着升学率压力,导致学校和教师不得不设计大量的考试、测验来强化学校的学习成果,如随堂测验、周考、月考、中考、模拟考、统考、期末考等各种形式的考试。除了正常的学校学习与考试测验,我国中学生基本上都会面临大量的课外辅导资料,一部分是由学校分发,一部分是由学生家长自行购入,这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过于频繁的考试测验与习题联系易使学生产生焦虑的情绪,特别是当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考试测验不但达不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反而导致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可谓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第三,节假日补课,家教补习成风。对于学生节假日补课、补习的情况,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已多次明令禁止,但在升学压力下,绝大多数学校仍存在各种形式的违规补课行为,特别是那些即将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据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学生在节假日、周末仍然会被安排参加学校各类课外补习班,如备考班、补差班等。除此之外,有些家长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请了家庭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额外补习,有的一个学生同时请了三四个家教,学生承受的各种负担和压力非常重。

综上,中学存在课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是升学压力与教学质量评价单一化,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推行课业负担监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认为该制度的核心思想是要转变中学教育理念,并以此确立课业负担监测原则和监测指标,进而完善监测结果评价机制,明确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

首先,转变教育理念和评价机制是保障课业负担监测机制顺利推行的基本前提。目前,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经常强调要综合、全方位来考核、评价一所学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地方仍然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绩效最重要的一项指标,甚至把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学校评奖评优的唯一依据,另外,教师自身的评奖评优评职称或奖金等也多取决于其所带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面对这种考核机制,学校和教师往往在迫于考核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而在工作过程中大多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因而不断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保障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久而久之,最终导致教师教育生命的活力被扼杀,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逐渐被消磨。因此,如果想要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转变观念,根据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引导学校和教师逐步摆脱唯考试成绩论的理念。

其次,建立中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的核心内容是确立课业负担监测原则和监测指标。监测指标需涵盖中学生课业负担各个方面,而且每一个指标都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由于监测中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复杂性的课题,因此为保证将来课业负担监测机制的有效执行,确立课业负担监测指标时必须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和易操作性等原则。即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指监测指标应以相关理论为依据,要能充分反映现阶段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确立课业负担监测指标要符合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现阶段的政策和规定,要考虑实际监测的可操作性和现实资料获取的可行性。如此,才能保证课业负担监测机制切实可行。

再次,完善监测结果评价制度,明确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中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的顺利推行依赖于学校领导层、教师和家长三方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方理念一致、相互促进并监督,才能保证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落到实处。因此,为了确保课业负担监测机制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明确划分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三方的责任范畴,实行精确细化的分工负责,保证各方都知道自身在课业负担监测机制中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将来出现相关违反监测机制规则的情况也才能很快定位到相关责任人,追究相应责任或尽快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学校领导的主要责任是根据校内学生课业负担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课业负担监测方案,并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学生课业负担是否有所减轻。为避免某些教师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可以定期抽取学生课业负担实际情况以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对于违反课业负担监测机制相关规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等处分,确保课业负担监测机制真正能够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传峰,陈文辉,董国军,孙亚辉等.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程度、原因与对策[J].热点问题研究,2011(07)

[2]莫丽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张秋云.建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以目标引领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

[4]昌庆钟,郭宾元.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课业负担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基金项目】岳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专项课题(YJK13KG019)

【作者简介】谭 娟(1980- ),女,岳阳市第三中学美术中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责编 卢建龙)

推荐访问:制订 中学生 监测 思考 制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