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氏原螯虾套养卡拉白鱼的试验结果表明,以放养克氏螯虾苗15万尾/hm2、卡拉白鱼苗7.5万尾/hm2的塘口效益最好,达61 530元/hm2,卡拉白鱼规格较大,养殖效果最好。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卡拉白鱼;套养;产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S966.12;Q959.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9-0291-01
卡拉白鱼(Chalcalburnus chalcoides aralensis)隶属鲤科、卡拉白属,原产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咸海,具有肉质好、味鲜美、食性广、抗病性强、耐盐碱等特点,适合大水面增产养殖和鱼虾混养。2001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乌兹别克斯坦引入卡拉白鱼,目前已解决了该鱼的食性、人工繁殖和半咸水养殖等技术问题,驯养和繁殖初步取得成功。2008年宿迁农科所实施了宿迁市科技局“卡拉白鱼的引进、繁育及养殖技术”项目(L2008012),在全省率先引入卡拉白鱼,并于2009年开展了克氏原螯虾套养卡拉白鱼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清新无污染、保水性能良好的池塘。试验池塘位于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洪泽湖养殖区,共3口池塘,分别命为1#、2#、3#,其面积分别为1 000、1 667、4 133 m2。供试克氏原螯虾规格为3 cm/只,供试卡拉白鱼规格为1 cm/尾。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每个塘口为1个处理,其中1#塘口克氏原螯虾于4月10日放养,放养密度为15万尾/hm2,卡拉白鱼于5月8日放养,放养密度为4.5成尾/hm2;2#塘口克氏原螯虾于4月11日放养,放养密度为15万尾/hm2,卡拉白鱼于5月8日放养,放养密度为7.5万尾/hm2;3#塘口克氏原螯虾于4月11日放养,放养密度为15万尾/hm2,卡拉白鱼于5月8日放养,放养密度为10.5万尾/hm2。
1.3试验实施
冬季对池塘进行平整、清淤和干池曝晒,以促进底泥有机质的分解;修坡护埂,疏浚水系;在池塘四周离池底1m处留有土墩,供克氏原螯虾栖息、打洞,池底放置树根、竹筒、瓦片等[1]。将网片埋入土中25 cm,高80 cm,在网片的上端设置倒网,沿端口缝30 cm宽的黑色加厚塑料膜,每隔50 cm用毛竹打桩固定。苗种放养前15 d,进水10~15 cm,用生石灰1 500 kg/hm2清塘,然后均匀翻耙底泥,经充分混合,杀灭池中野杂鱼和病原生物。清塘消毒7~10 d后在池底种植伊乐藻,按照间距1 m×1 m成行均匀栽插,用底泥将草种的茎压住,加注新水20 cm左右,待水草活棵后加注新水至50 cm。1#塘不种草,2#塘和3#塘水草面积分别占池塘面积的1/3、2/3。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四看”,以2 h内基本吃完为原则。克氏原螯虾以河蟹饲料为主,适量投喂豆饼、麸皮等,每日投喂2次,早上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30%,将饲料投喂在深水区,18:00前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70% [2-3]。卡拉白鱼在水温达20 ℃以上时应加强人工投喂,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分3~4次投喂,饲料为鲫鱼全价颗粒料。定期检查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等常规水质指标,适时开启增氧机,发现指标异常及时调节。7—9月,施用EM菌、光合细菌等,全池泼洒,保持水质肥活嫰爽。克氏原螯虾抗病力强,自然情况下很少发病,但进行人工高密度养殖后,由于各种环境因子错综复杂,防治工作不容小视,与养殖卡拉白鱼一样,仍应坚持“有病早治、无病先防”的方针。苗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浴洗10 min,定期施用20 mg/kg生石灰全池泼洒,交替使用二溴海因、二氧化氯进行消毒,通过种植水草、换水增氧、使用微生物制剂等,全方位预防病害发生。
2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2#池塘放养克氏原螯虾苗15万尾/hm2、卡拉白鱼苗7.5万尾/hm2,收获克氏原螯虾3 588.0 kg/hm2、卡拉白鱼466.8 kg/hm2,效益达61 530元/hm2,产投比为1.30(1#池塘为1.53、3#池塘为1.51),卡拉白鱼规格较大,养殖效果最好。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池塘放养克氏原螯虾苗15万尾/hm2、卡拉白鱼苗7.5万尾/hm2效益最好,达61 530元/hm2,卡拉白鱼规格较大,养殖效果最好。卡拉白鱼属于小型上层鱼类,克氏原螯虾生活在水体底层,为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饵料资源,提高养殖效益,根据水域生态学原理,实行克氏原
螯虾、卡拉白鱼高效混养,鱼虾各自生活在水体空间,互不争食、争空间,相反,由于卡拉白鱼对池塘要求比克氏原螯虾高,使鱼虾共生在良好的水体环境中,促进共同生长。池塘中适量的水草为克氏原螯虾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净化了水质,促进了蜕壳生长,减少病害发生,节约饲料,降低成本。但卡拉白鱼不吃水草,当池塘中水草较多时,由于降低了水温,从而影响了卡拉白鱼的生长和规格。
卡拉白鱼是杂食性、温水性鱼类,喜食鲫鱼饲料,专用配合饲料有待开发[4]。在15 ℃时生长缓慢,25 ℃为最佳的生长水温,所以在5—9月水温达20℃以上时应加强人工投饵,日投饵率一般为鱼体重的3%~5%,分3~4次投喂,以提高卡拉白鱼的产量。卡拉白鱼是集群性鱼类,适宜较高的饲养密度[5-6],目前国内还没有克氏原螯虾与卡拉白鱼混养的报道,二者之间放养密度、放养模式等技术规范尚需进一步探讨。
4参考文献
[1] 严维辉,彭刚,李佳佳,等.克氏原螯虾池塘高密度苗种繁育试验总结[J].水产养殖,2010(6):4-5.
[2] 卢丽群.水芹菜和克氏原螯虾、鱼类轮作混养技术初探[J].中国水产,2010(5):84-85.
[3] 李佳佳,张成亮,何金星,等.全价配合饲料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体及成体消化酶的活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5692-5693.
[4] 王信海,蔺玉华,姜秋俚,等.盐度对咸海卡拉白鱼生长及组织学特征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8,15(5):808-815.
[5] 程素彩,安建强,黄志辉.新引高档鱼种卡拉白鱼的特征特性和养殖[J].河北农业科技,2008(15):38.
[6] 蔺玉华,耿龙武,吴文化,等.池塘驯养咸海卡拉白鱼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4):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