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来源于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决定兴建十大建筑,展现1949年至1959年十年来的建设成就。这些建筑追求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人文环境相协调。人民大会堂为建国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仅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从设计图纸到从内到外所有装修及设备的安装调试,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1958年9月,在北京市国家工程动员大会上,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这样说:“不是有人不相信我们能自己建设现代化国家吗?老认为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吗?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用行动和事实做出回答。”报告会结束后,根据中央指示,向各地的建筑专家发出了邀请信,共同进京研究相关工作事宜。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到9月20日,专家组已经进行了第三稿方案的设计。经过前7稿方案的探讨,专家组共做出84个平面图,189个立体图。之后又请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少数有经验的建筑师,在发往全国的8个方案的基础上各做一个综合方案,以便最后提请总理审定。1958年10月14日,周恩来审查了专家组送交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3套方案。他首先详细地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同时,还反复查看了规划局的设计方案,从远及近,又由近度远,并一再征求在场同志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
那时,全国上下对人民大会堂工程都全力以赴。在当时的人民大会堂建筑工地上,共有20多支青年突击队。除北京市的建筑公司以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工人从全国各地调到了这里。因为当时工地缺少塔吊,许多物料都靠工人们手抬肩扛往上运。那个年代,每个人都认为能参加义务劳动,尤其能参加大会堂的义务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有很多人前来报名。新华社的记者们去工地上帮忙扛过钢筋,工地现场也留下过庄则栋、邱钟惠、吴浮山等世界冠军的身影。
电影《北京时间》中的青年突击队队长时长工其实来源于当年的真实人物。上世纪50年代,建筑施工前工人们一般会按照鲁班时代传下来的“放大样”的办法,把小山一样高的木材搬到工地对面的故宫院子里的空地上,先做出小样,再继续下一步工作。按照这种办法,建筑时间肯定来不及,质量也难以保证。影片中当时的负责人决定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在建筑学院学到的知识来一次技术革新。最后采用自己创制的9种简易计算表和“土公式”,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用科学计算代替了放大样的办法,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突破。
1959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从1958年10月28日正式动工,历时10个月零13天。在此期间,全国人民给予了巨大支援,先后有18个省、市、自治区选派了7000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来京直接参加了工程建设;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家工厂克服各种困难,如期完成了订货,为大会堂赶制出了5000多项建设配件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