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建筑方面发展日新月异,本文以绿色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和跨学科研究,真正探索绿色建筑,利用绿色建筑在国内发展历程及现状的相关文献,研究绿色建筑的本质内涵、发展历程以及发展意义,以此得出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发展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资源;生态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衣食住行从来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的建筑有数千年的发展史,无论是木建筑还是砖石建筑,无论是写意的山水园景还是稳重的陵墓恢弘,都包含着浓重的文化底蕴,传统气息。明清是我国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继而开始了中国近现代的“混乱”局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受西方影响,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再没有古代中国山水写意之建筑,自九十年代起,由于钢琴混凝土结构给环境带来的巨大荷载,各国建筑师们纷纷开始考虑用有限资源和对环境最小破坏为代价来使建筑更舒适、更健康、对环境影响更小,于是建筑史上掀开了绿色建筑这一新篇章。
1、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绿色建筑,也叫做环保建筑,节能建筑等。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保罗索勒提出生态建筑从而使得环保类型的建筑得到发展。知道1990年,首个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并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开始了迅速的发展,改变了建筑的使用材料以及使用性能,从而大大减轻了建筑对环境的负影响。然而,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则相对迟缓。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直至2005年,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我国的绿色建筑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此后,又陆续开展发布了了“双百工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等一系列模范工程和相關制度。“十二五”以后国家加大了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绿色建筑飞速发展,并引起了各方重视,这表明我国必将在绿色建筑上走的长远,走向一个制高点。
2、绿色建筑的本质意义
绿色建筑的定义的提出并不是特别久,相对来说比较新颖。绿色建筑并不是简简单单从字面意义上讲得“绿色”,也不是指立体建筑、屋顶花园,绿色建筑是一种要求建筑与环境、人达到和谐统一的象征,要求建筑安全舒适,既有现代建筑的舒适合理程度,又要与环境和谐统一,不破换环境,是自然环境在建筑中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使得居住环境的人感受自然亲近自然,不违背以人为本的建筑核心。这也就使得绿色建筑成为一个以人,环境,建筑三者为核心的代表象征。绿色建筑是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建筑走出资源消耗重大领域,向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的方向大踏步的前进[1]。绿色建筑必将成为建筑发展的主流,在我国大力倡导下,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必将飞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发展契机,对环境的保护必将福及后人。
3、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环境的荷载巨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建筑领域又是资源消耗的一个重大领域,因此绿色建筑受到极大的重视[2]。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人均资源不足使得我国的环境态势更加严重,因此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必定是锐不可当。自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来,我国对环境问题加大管理,绿色建筑作为重中之重,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系列政策大大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而从建筑方面来讲,我国的绿色建筑比较遵守我国的古建筑风格,这使得我国的建筑别树一帜,而且比较重视当地的气候,日照等自然资源,我国地大物博,这又使得我国的建筑有着种种不同的样貌,使得我国的建筑风格迥异,百花齐放[3]。因此无论从发展还是传承我国的建筑文化,绿色建筑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也就表明,绿色建筑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符合发展趋势的,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并将日益重视,这必将成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基点。
结论:
对于当今的中国,甚至是世界,绿色建筑还是一个未经过深入探索的世界,但绿色建筑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人类社会可能因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有一次新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将更加适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绿色建筑将来一定会是建筑行业的主流,并将大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资源,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福泽后代,使人与环境更加契合,更加友好,得到与环境的共同发展,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母亲,保护好后代子孙,不容置疑的说,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能够影响人类发展的伟大的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1]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2008(9).
[2]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5).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张建泽(1997—),男,汉族,山东章丘人,本科在读,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聊城 252059,从事校园绿色建筑创新研究。孙胜男(1982-),女,汉族,山东莱阳人,副教授,博士,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聊城 252059,从事工程结构防灾减灾研究。
项目基金:
本项目得到“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631216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