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敦桢老师离开我们四十余年了在纪念他百年诞辰时,内心充满着崇敬、敬仰之情。
我们这个班是幸运的,1949年8月进入大学的学生中,考入建筑系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有的回家,有的转入其他的系,最终只有八人留下。上一届是六人,再上届是三人,全系师生加起来也不过二十来个人。杨老安排座位时将高班排在大教室前排,低班向后排,这样一进大教室可以先看到老大哥的设计和制图。记得当时看到潘谷西、戴复东等画的渲染的纪念碑、乡村邮政亭的图真是羡慕不已,这种高低班参差布置座位的确获益不少。
全国解放,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学校的改革一是院系调整,二是提前将四年制的学生三年毕业,有外校的学生合并进来,再就是低年级报名参军的我们都未获批准。杨廷宝老师任系主任,他与童寯先生、徐中先生、刘光华先生,巫敬恒先生等指导我们的建筑设计,童老讲公共建筑原理,张镛森老师教建筑构造,而刘老则教我们中外建筑史。
刘老对教学工作非常敬业,学生虽少但讲课十分认真,三年级只有三个人听课,老师还像给大班学生上课那样讲大课,刘老的黑板画十分精彩线条清晰,讲解有序,为学生们所称道。
老师开拓了中国住宅建筑的研究插图由潘谷西和我画,我画了许多草稿,许多内容要从Bush man(德国人写的中国建筑)上描,要从照片变成钢笔画,起始时不适应,有一次我画了十稿。刘老说话时操着湖南口音他常对我说:“您‘显为’(稍为)排直线一点。”对于老师的指正,我都一一改过来,有时还要杨老指点。刘老要我画苏州园林的建筑平面图、庭园图,以及他编著《苏州古典园林》的样板图,使我对住宅研究产生了兴趣同时也练出了我的钢笔画。
1952年我毕业后就替刘老当外国建筑史的助教,我有一个任务就是在刘老讲课时放幻灯片,那时的幻灯片是玻璃板的,还是童寯老师从东北大学南迁时带回来的,放起来要很小心。学生没有资料,每次还要事先准备好相关资料,在反射灯上照射。在刘老的指导下,我开始画国外建筑史的插图,我自原始社会一直画到古罗马建筑,无形中对西方古典的手法有了些了解,加上当时辅导一年级的设计初步课程,又从杨廷宝老师那儿学到些西方古典建筑的细部。当时的严格训练,现在还记忆犹新。
开拓求进,这是刘老的一大品质。刚解放不久,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力求贯彻到建筑史中我们班的建筑史的考卷,就提到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来解释建筑史的发展,那次我们十分刻苦,郭湖生和我都得了高分。从此提起我对建筑史的爱好。一位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时常会引起他一生的兴趣。
刘老开创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最着力的研究是他用历史唯物辩证的观点撰写了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中国建筑史卷,这是集中国当时中青年教师、研究人员的大成,在他主持下前后共写八稿。刘老逐字逐句地推敲费尽心血。刘老治学严谨,有的学生风趣地说,他的文章“逐字逐句推敲有着那‘叮当’的响声”。杨老曾说过他的文章真像《古文观止》那样有意味、有余音。1963年,我作为研究生参加在古巴哈瓦那召开的第八次世界建筑师大会,期间有一次梁思成先生在餐厅对我说:“我不如你的老师了,我业务上荒于政务,而你的老师做学问就像西餐盘子那样一叠叠向上。”刘老确是个做学问的学者,大师、务实的研究家,他的勤奋感染了我。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做学问,思考问题上了。 《苏州古典园林》是他花心血最多的一部著作,他主编、主持著作。童寯老师写的《江南园林志》限于解放前考查文献、测绘等条件,这部著作是本开创性的著作。而刘老的《苏州古典园林》则是以实地考察、测绘的方法,深入和精致地展开了对江南私家园林的研究,取得了江南园林研究的最高成就,由此在全国翻开了研究古典园林的新篇章。
有一年暑假,刘老对我说:“我把上方宝剑给你,你查看一下比例尺。”原先画的都是1:200我画一张1:100的立、剖面图给刘老看,刘老说:“正式印刷虽要缩小,但这样质量更好。”于是决定全部改为1:100的图再缩小。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等于说工作量要加大一倍,从房屋到园林中的山石都要测出相对的高度,工作量甚大。刘老就是这样的精益求精,力求准确、详实。
在著作中他十分重视和关切青年人的创新和见解。当时我和黄伟康写了一篇《建筑群的观赏》,从分类学的分析到观赏的分析。经三位老先生审查认为是篇好文章,他要研究室的同志都阅读此文,这都是对我们的鼓励。
《苏州古典园林》一书,当时国家花了一笔投资,可是在“文革”中作为“封、资、修”遭到大批判对刘老打击很大,在一次审批后,走出系大门便倒在了台阶上,这使刘老的病情加重,直至得癌症去世,这是非常痛心的事。
刘老步入老年后矢志不忘开拓。他访问印度后,又着手于东方建筑的研究,只因他过早的过世,这成了他未了的事业。
刘老是我的好老师,他给了我许多难以言表的榜样的力量。回忆他的为人、他的谈吐他的深思、他的沉默,特别是和杨老、童老三位老先生之间的感情、友谊、和谐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刘老是位正直的学者,他的学风他为人师表的表现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好老师。
敬爱的老师们,我们一定会按着你们开创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不断的前进!
推荐访问: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