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古典建筑的设计建造工艺及其继承

时间:2022-10-31 20:18:02 浏览量:

[摘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工业化的革命。新兴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不断涌现诞生,给古典建筑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也向继承与发展古典建筑提出了新问题。我们要认真地保护我国历史遗产,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结合国情,在保护文物古迹及继承祖国古典艺术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应用新生的技术和资源,创造出新型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建筑。

[关键词]古典建筑;继承;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6-0036-0003

中国的古典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传统,永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它是我国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艰苦实践,充分利用他们周围的丰富的资源,创造了典型的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古典的中国园林建筑是以景自天成的风景园林为特点,园林中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它源于自然,利用自然,用于自然;它以其巧妙的构思、精湛的艺术、合理的布局、适宜的体量、协调的空间,取得了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显著成就,赢得了世界同行认定,久负盛名,享誉悠久。

据历史记载,我国远在汉代以前已有苑囿。贵族富人还有宅旁花园;东晋时期,东林寺盛植花木,开始出现了寺庙园林。唐代有了离宫,寺院园林已成了朝圣游园之地。到了宋代,园林和建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建筑方面,建筑的建造工艺、建造模式达到了较为系统的暨定,于是大规模的建筑和园林接踵而起。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太原的晋祠一圣母殿,蓟县独乐寺一观音阁。元朝的例子就更加多了,如:护国寺、白塔寺、永乐宫等。到清代更把建筑的建造工艺、建造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性的确定,建筑艺术达到了更高水平。现存的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都是著名文化遗产之一。

我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是出于自然。在造园中,不但借用自然、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适应、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使其得以平衡,以维持生物群落的自然规律。在运用建筑材料方面,它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貌为原则,并利用生态环境来创造人工小气候。由于木材来源的广泛,故普遍应用于园林建筑。我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发展是以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手工工业为前提,同时反映了当时美学文化的水平,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除此之外,它们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手段,造就出各种深邃的意境和丰富多样的环境空间。它们通过巧妙的组合,把园林建筑、景物、文化、雕塑、绘画艺术,将皇家之天、宗教之神、官吏之贵、豪商之华、文人之雅、士民之实,以诗情画意的形式贯通于园林建筑之中,把人的意念、感情、期望和向往与建筑、空间的建造糅合在一起,并人为主观地反映到设计和建造的对象中。如:汉武帝在太液池内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以求得长生不老的仙境;离宫苑囿的意境是表达皇帝天子统治全国、权力至高无上、制度泾渭分明、唯我独尊;庙坛寺院表达的是以祀祖、祀天、祀神、祀仙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求得神祖保佑的愿望;寺宇内的弥勒金刚是表达欢乐、和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豪门家内的私园林,植梅、兰、菊、竹、石以表达主人文雅清高和向往桃源渔樵隐居逸士之梦幻理想般的乐土。

一、我国木结构园林建筑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随着变化多彩和完美的园林空间组合的形成要求使艺术一自然--X相统一。园林有赖于建筑空间的配合、划分,园林建筑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古典建筑作为组合的构成分子,在空间划分、园林意境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典建筑以木构架体系为主,也正是大自然赋予我们大量的资源。在古典建筑的建造和设计中,充分发挥木构筑物的灵活多样的特点,结合山水景物,组成丰富多姿的艺术形态。我国的古典建筑被誉为世界上五个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它经过漫长的历史,精炼和扬舍,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外表和风格,并作为优秀文化继承下来。据现存的建筑文化和历史记载,我国木结构自成体系,成就巨大。秦有阿房宫,西汉有宫室建筑,其建筑的形式是大型的木结构。到了唐代木结构进入了鼎盛时期。到了宋代,我们的祖先把建筑的形式和规模总结出“营造法原”,把建筑的建造工艺、建造模式进行较为系统的、规范性的暨定;清代更有了“营造法则”,把建筑的建造工艺、建造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性的确定。这说明了建筑艺术和施工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我国木结构园林建筑的特点

由于我国的木结构建筑代表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致使我国古代不同类型的建筑都有意无意模仿木结构的形式或外貌,比如:石结构的陵墓、塔、牌坊,砖结构的殿、塔、房饰,龙壁的上盖等均以木结构风格为它的基本形式。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广泛运用于我国古典园林,是由于这种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本身,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用于园林中的木构架建筑大致可分为以下特点。

1.以“间”为单位排列组合成多种多样的空间体量,能够适应多种建筑功能和艺术风格要求。通过运用和发挥结构材料的特点、特性、材质,能够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亭、台、楼、阁、廊、舫、轩、榭,建筑与结构以及艺术的有机统一,加上人为的意念、感情、期望和向往在建筑、空间的表达,糅合成丰富多彩的园林景物。

2.建筑的各部分都由一定适宜的模数制度构成,古典建筑对于模数的采用从商、周朝时就产生,汉代已广泛应用,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拱的制度已经趋向统一,并用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以后发展成为周密的模数制。这模数到宋代称之为“材”,斗拱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代。这样建筑的构件和装配就有了统一的尺度。

3.中国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世界上五个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它经过漫长的历史,上千年的风雨洗礼,无数的地震考验,不断精炼和扬舍,形成了独特的木结构形式。建筑发挥其整体空间作用,该结构体系采用木材制成的梁、柱、檩、斗拱、雀替通过榫卯结合成柔性体系,榫卯斗拱的结合实际上是活结点;建筑物的承力体系是木构架,砖只是维护体系。由于木材构架结构有上述的特点,加上它的重量较轻可以通过材料的塑性应变及活节点位移,能释放大量的由于地震、台风带来的横向能量和冲击。

4.木材与土、灰、石、砖等建筑材料相比,重量轻、容重小。木材的抗拉、抗弯强度也较高。易加工、搬动和组装,适合各种各类的建筑的要求。但它易燃、易腐、易受白蚁的蛀蚀。在园林建筑过程中,由设计、施工、管理、维护、修缮各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创造条件,不使木材受损坏而提高结构的耐久性。

三、古典建筑的继承

古典建筑有上述的特点,如何正确地继承与发

展我国古典建筑,使祖先传给我们的这一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是我们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继承旧传统与发展新技术关系的问题上,时间、意识、功能、物质、资源以及反映的对象、特征,都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过程。从我国的建筑历史来看,每个时代的建筑在其特征上都反映出当时的科技文化水平、社会意识形态、物资资源条件、地方民族特色、风土人情等,它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因地制宜,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扬其优,舍其劣,不断充实和发展,世代相传,形成我国在世界建设史上独特而伟大的东方文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开放改革深入,引起工业化的革命,新兴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不断涌现诞生,给古典建筑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也向继承与发展古典建筑提出了新问题。我们要认真地保护中国历史遗产,。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结合国情,在保护文物古迹及继承祖国古典艺术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应用新生的技术和资源,创造出新型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建筑。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搞好古典建筑的维护工作,对完好和有价值的文物、遗产注意保护不受损害,对于受破坏而易于恢复的文物,应当按其等级进行研究,遵守文物保护法和要求,广泛收集历史文献资料,为“恢复原状”创造条件。重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继承古建筑设计、施工工艺和操作技术,发扬和继承祖先留下的优良传统风格,达到后继有人的目的。还应该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古典建筑的精华和经验,提高理论水平,为发展和继承祖国的建筑文化,搞好文物的维护、修缮奠定基础。

2.世界上古典建筑的五个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中,我国的古典建筑采用了木结构,这种结构是相对比较轻质的结构,它选用的材料是柔性材料,通过榫合的作用,把梁和柱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抗风、抗震能力。但它耐久性、防火性差,维护管理较难,比起新兴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相差很远。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此次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就是发生在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汶川县上的)。处于地震带上的省市随时都有发生地震的可能。传统建筑重视木结构,出于自然,也应该顺应于自然;抗震成了当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新兴的混凝土仿木技术已经日趋成熟,采用混凝土梁、柱、屋盖代替完成古建筑的修复和建造,凸显了其优越性和实用性。在以往的仿古建筑工程中有过这样的实例。比如:广州白云山风景区能仁寺复建工程、海南省博鳌禅寺均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完成的效果,在再使用中得到了验证。

3.深入研究古典建筑,扬长避短,继承和发展古典园林建筑,用于园林建筑。我国的古典建筑体系之中采用了木结构,这种特别的结构有许多值得我们后人探讨和研究的地方。木材的防腐性、防虫性较差,而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木材需要与资源供给越来越趋于紧张。同时也势必砍伐大量的林木,破坏本来日渐向差的自然环境。因此,建议对于新建和复建的古建工程中,允许在设计中选用现代材料;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新型的建筑材料不断诞生,新的建筑工艺也不断涌现,可以选用砼一钢工艺做成屋架,砼制品或轻质材料代替各部分的构件,它们对于结构的防腐性、防虫性能得以改善。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仿古建筑的需求也不断日增。对于新建的古典建筑,没有“修旧如旧”的概念,完全可以利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建造和解决仿古建筑的问题,对发展和继承我国传统建筑,弘扬祖国的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4.改善和引用新型工艺和施工材料,解决古典建筑制造和施工的难题。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改革带来许多新型的材料和先进工艺,建筑用的板材、装饰材料——花岗岩板材的粗糙加工工艺、砼表面粉刷材料等都不断有新的材料诞生,使我们在使用材料上有许多的选择余地。在设计中,选择了聚胺脂丙烯酸材料作为装饰粉刷材料,解决了砼表面涂料易于脱皮现象。但经过近10多年的实践证明,它在色彩保护方面比较差,易于退色。古典建筑的园柱的制作质量通常难以掌握,常常做得不圆,近年来工地采用了新型建筑板材——合成板作模板,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总之,应当通过重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继承古建设计、施工工艺和操作技术,在发扬和继承祖先留下的优良传统风格的同时注意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古典建筑精华和经验,在这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实践,使古典建筑设计和建造在新时代、新科技条件下得以发扬光大。

推荐访问:浅谈 建造 继承 古典 工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