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我国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满足了国内十几亿人口的消费需求,还创造了数千万个工作岗位,同时为我国家创汇、外汇储备以及贸易做的贡献也难以以具体数值估计。国有企业在纺织品外贸行业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国企的一举一动都对行业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于是对这个行业中的国企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重大意义的。
关键词纺织品外贸;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以前有很多人做的研究都是有关外贸竞争力的,但针对国有纺织品外贸企业的研究就很少,国有企业往往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在长时间的积累上,以更少的员工取得更大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在纺织品外贸行业中,国有企业始终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行业的未来也很可能会因这样的大公司的变化而发生重大转变。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也渐渐成为了多方关注的焦点问题。竞争力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现在的社会中,一个企业想要长期的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到灵活的竞争和不断的创新;那么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就必然是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反应不够快的,创新跟不上的,缺乏活力的。
二、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相关理论:
2.1.1绝对优势:
关于国际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1776年的《国富论》,书中提到劳动分工是由于自利的交换倾向产生的,那么人们在交换过程中,就必定会渐渐地倾向于自己熟练的并且具有绝对优势的职业分工。那么,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它也会更侧重于某些特定的产品,这些产品正是本国具有绝对有利条件生产的,如果所有的国家都能用自己对最有利的条件来进行商品的生产,产出之后就进行产品的互换,那么所有的国家都会尽可能高效的使用自己国家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以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这是国民财富的增长最有好处的。斯密认为以下三种关系是会相互促进并且也是相互关联的,那就是绝对优势、劳动分工以及市场,这种想法符合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且现在看也不过时,对我们今天也有重要的意义。
2.1.2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对比较优势的想法又进行了发展,他认为一个国家未必要生产多种类型的商品,而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集中生产那些利益相对大一些或者说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然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下,进口那些在生产率方面不那么高的商品,同时向外国出口在生产率方面相对高一些的商品,这样就可以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状况下,增加国家所产生出的产品的最大量,于是也就相应地提高了社会整体的福利。理论由“绝对比较优势”向“相对比较优势”的转变,说明了主导经济发展的因素逐渐在超出束缚,让人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
2.1.3竞争优势:
哈佛的迈克尔·波特所做的贡献是从战略管理角度发展了竞争理论。1980年起,每隔五年他都会出版一部竞争理论方面的作品,即1980年的《竞争战略》、1985年的《竞争优势》以及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他提出了各国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不可避免的要有以下四个阶段:由要素推动的阶段、由投资推动的阶段、由创新推动的阶段以及由财富推动的阶段;他还考虑到了企业在竞争之中需要同时把注意力放在本企业竞争力提升和产业内部竞争对手两个方面。
2.1.4新制度经济学:
顾名思义,该理论在强调制度来解释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尤其是具有非凡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产权制度。但是不足之处是,其中有一些唯心主义的解释,该理论不重视技术,单单强调制度,这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
2.2文献综述:
最近的这30年左右的时间,现实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引导着企业竞争力理论的进步。同时,这段时间现实经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正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在一步步替换着传统的产业经济。马春光根据产业价值链理论,指出我国纺织品外贸企业想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就需要将重心逐渐拓展到产业价值链的下游去。李纲持有这样的观点,企业的竞争者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就是要素市场,再加上企业本身的方面,那么企业的竞争力便可以分为在要素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力以及企业自身运营效率竞争力,他们从投入、产出、转换这样三个角度来衡量这一指标,其中要素市场和企业自身这两方面尤为重要。杨蓉提到,公司治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与其他变量在综合的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
三、纺织品外贸企业行业形势
此前十年左右的时间,服装出口中,根据国外客户来图来样的OEM贴牌发展非常之快,主要是因为:人民币汇率变化不像现在这么快,服装在全球范围内采购成为趋势,国内也已经有了全面的纺织服装产业配套,劳动力资源价格很低还有物流业的急速发展,也因此产生了很多规模不消、实力雄厚的纺织品外贸企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国外采购客户的最后环节直接来中国采购
国外直接品牌商、零售商等采购客户的最后环节不再依靠原进口商或是中间商,直接来到中国采购服装,他们不但要了解本国市场上面的流行趋势,还要有设计服装,能够进行面料开发,生产效率高,品质控制能力强的中国的供应商为他们提供相对稳定的、品质较高的并且价格也能接受的服装成品。于是一部分中间商就开始渐渐地转型为依靠服务佣金做其收入最主要部分的服务商了。
2、中国的生产商采取直接出口的方式会加剧出口企业间的竞争
订单价格会因为国外客户跨过中间商直接来我国采购而下降,那么原来的中间商就需要在市场中找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出口商甚至是直接去找厂家来使自己的价格保有竞争力。同时有一些数量比较大,价格相对低廉的订单就会进入自营出口生产型企业,这种情况同样会加剧出口企业相互的竞争。
3、单批次服装订单变小,要求越来越多,交期越来越短
市场上服装的流行趋势还有规避市场风险的情况都会影响出口的服装产品,单批次服装订单变小,要求越来越多,交期越来越短。为抓住时下更流行的时尚元素,客户下单时间变得越来越晚,而为了比他们的对手更早推出应季服装,就对生产期要求越来越短,这就推动了整个供应链不得不加快反应速度。
4、服装出口的业务模式正在一步一步的自OEM向ODM转变
从前靠着价格竞争为主的OEM贴牌出口业务模式也已经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利润了。外贸加工近些年积累了很多经验,他们的设计力量的也越来越强大,这些都使我国一些纺织品外贸企业拥有了从OEM向ODM转型的实力。出口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加入到了ODM队伍中来,他们为转变服装出口增长方式做了重要的铺垫。
5、服装产业资源重新配置
受到土地资源紧缺、人力资源匾乏、包括用地、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不断攀升的影响,想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困难重重,产业区域性和企业的梯度转移已见端倪。集群显得越来越专业化,更强的网络化,企业也已不再盲目对外扩张,而是力求将企业自身的优势做强,在优势还不够强或不具备组构生产能力的一些领域会比较理智地寻求合作。
四、国有纺织品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一个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模型: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力量能够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它们分别是:新的竞争对手进入,替代品的所带来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企业盈利能力关键是产业自身拥有的吸引力。
(1)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利益把一个行业中各企业联系在了一起,各企业竞争战略都是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大家的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具备比竞争对手强大的优势。那么,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冲突甚至严重的对抗,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而纺织品外贸行业在这个阶段进行竞争的焦点是价格。进入这个行业门槛不太高,这就必然会有很多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竞争参与者范围非常之大;市场在变得越来越成熟,而产品需求增长也必将越来越慢;竞争者想要用降价等手段促销;竞争者几乎都可以给出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用户转换的成本就会因此变低。 (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服装制造业投资回报率比从前低了很多,投资额也降了下来。纺织业还有服装鞋帽业增速同比下降21%和30%。而价格收到的冲击最大,我国服装类商品零售价格已延续了多年逐年下滑的趋势。同时,服装制造业方面还要直面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调还有用工成本上浮的压力。大量的生产厂在金融危机的侵袭下倒闭,能够留下来的大都是本就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工厂,由于供应商数量减少,且产品具有一定附加值,议价能力就体现了出来。
(3)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国外的买家是外贸行业的下游,国有纺织品外贸企业的主要客户往往都是国外较大的连锁店。业务面广,信息资源也丰富,那么购买者就可以在全球大范围内去找性价比更高的供应商。服装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长期存在,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就比较高,如果他们在供应商那里能买到的商品有没有那么大的差别,购买者就必然只能参考价格,客户拼命压低价格已成为企业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了,他们有时还会通过集合竞价的方式来寻找供应商,有时企业见到到订单都不敢接,因为无法找到工厂下单。
(4)新进入者的威胁
一个中介机构只需要很低的成本便可运行,在这里工作的业务员拥有了一定客户资源便可以毫无压力的可注册公司,来参与竞争,可见本行业几乎没有进入壁垒。行业初期利润率较高,那就一定会迅速吸引大量进入者,于是外贸代理这一行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饱和程度,形成了残酷的竞争局面。
(5)替代品的威胁
衣服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几乎不存在替代品。由于服装行业范围是非常大的,而国有纺织品外贸企业从事的服装加工范围比较广,不论是高、中、低档,还是针织、梭织都涵盖在了业务范围之内。因此,替代品威胁较轻。
看了这五种竞争力的讨论,我们知道,企业可以采取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这样就能加强自己的市场地位还有参与竞争的实力。
五、对国有纺织品外贸企业的建议
1、发展品牌战略。一直以来,部分纺织企业只把注意力放在产量的增长上,较少把关注点集中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建设等方面,这是缺乏长远眼光的表现。目前,纺织品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企业需要以品牌为核心,同时要形成过硬的质量、技术和信誉为一体的综合竞争优势。在品牌战略的指导下,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开发和培育出具有高品质和高附加值且时尚健康的中国品牌,才能切实提高国有纺织品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重视营销和研发。中国是一个纺织大国,但不能算是纺织强国,因为中国纺织产业在研发、设计、产品标准化认证、分销等各个层面都与国外先进企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只有加强营销、设计、研发和国际标准化管理,才能提升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真正把中国纺织产业做大做强。
3、增强国内外市场开发。我们不仅要开发传统纺织品出口市场,还要并举实施市场多元化,这样对消除某些市场因为过分依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大有裨益。当前,在形成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国内市场需求的规模及其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百姓的购买力有了急剧的增强,而纺织品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要给与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人民币面临着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状态,面对外贸环境不确定和出口退税调整等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国内纺织产业外销市场的被挤压,真正打开纺织品的国内需求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李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余为丽,王治。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务,2006 (4) : 4-6
[3]罗琳.我国纺织业出口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11
[4]理查德.维尔特(Richard H. K Vietor ).国家竞争力(How Countries Compete) [M].刘波、徐晴译.中信出版社,2009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常亚平.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第1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