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新世界主义语境下,如何使电影的艺术价值及经济价值不断攀升、传播效果不断增强、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是华莱坞电影将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索作为华莱坞电影的重要元素——音乐如何能够突破文化的屏障,穿越语言的藩篱,唤起观众的共情体验,發挥出画面和语言难以达到的传播效果等问题。
【关键词】新世界主义;华莱坞;命运共同体;跨文化传播
一、新世界主义的演进及构想
(一)世界主义的内涵及演进
“世界主义”这一概念的首次表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即犬儒学派形成之时,这一学派认为,“世界主义”即“宇宙公民”,这里“‘宇宙’的意思是整个世界,它不局限于地球,而是包括整个宇宙”①。此后禁欲主义完善并接受了犬儒学派的理念。
早期的基督教也抱有世界主义的态度,最有影响力的早期基督教传教士圣保罗认为,“世界上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希腊人,既没有奴隶,也没有自由民,既没有男人也没有女人,在耶稣的眼里,你们是同样的人。”②
经过启蒙运动,世界主义获得了极大的道德成就,既能够认识到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意识到不同人群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传播并不是要消除异质、追求同质化。因此,在美国学者奎迈·安东尼·阿皮亚的视角中,“世界主义思考的是:既要保护区域性价值和社区的存在,又要求具有普世意义的标准……个人可以具有多重身份认同并保持其忠诚性,并且通过对话与发现,构筑开明的全球化社区。”③
以哲学体系为思辨基础的世界主义,肇始于西方,其话语权也长久以来被西方世界所掌握。但是,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世界主义的解读更是多种多样。更有甚者,将狭隘的民族主义掩藏于世界主义的旗帜之下,在别国推行霸权主义、侵略行径,为本国特权阶层谋求利益。近代历史上,就出现过打着“世界主义”的旗号推行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的行为。
在世界历史的变迁中,“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利益变得越来越大,这样的争执会更加激烈。”④与此同时,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既有的世界主义虽然意欲超越民族国家,期盼人们突破民族、国家之爱,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格局,但是,这种愿景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具体的实践方法,对于世界发展趋势的预判也是五花八门,各执一端。正是这样的世界历史环境,更不能忽视跨文化的交流合作,谋求新的发展前景。
奎迈·安东尼·阿皮亚的世界主义观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有不少契合之处。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主义语境中,中国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主义构想。普遍性、交流性、差异性在世界主义理念中被保留,霸权主义、强权主义被剔除,新世界主义的构想正在形成。
(二)新世界主义的构想
“所谓新世界主义,是指习近平主席对当今世界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系统性、创新性的认识、理解、论述、主张和行动方案,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⑤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主义构想,在地缘范围内是一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部分到整体,逐层推进的过程。⑥从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中郑重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到“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欧、中—美命运共同体”等倡议的相继提出,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明确呈现,构成了一套中国对世界发展构想的话语体系。“同时也是超越领土、跨越民族、冲破国家隔阂的全球治理新目标”⑦。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先后六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⑧理念。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清晰地表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报告还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⑨
中国的新世界主义构想,体现了中国人民作为世界公民,对传统世界的扬弃,对现代世界的认识,对未来世界的构想。其一,是中国儒文化精神中内化的天下观、大同世界理念的重新阐释,发扬了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等文化传统;抛弃了其中狭隘的民族观念,既承认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又强调共同性和交流性。其二,借鉴了西方传统世界主义的合理成分,承认“世界公民”的合理性,坚持合作共赢。其三,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未来世界发展的愿景,倡导并践行和平、稳定、共存、共荣的和谐世界理念。
相较于传统世界主义理念,新世界主义还有更为明晰的跨文化交流意愿、更强的现实意义、更为明确的实施方略。“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⑩这一新的历史语境,承认文化的特殊性,欢迎跨文化交流,鼓励求同存异。从这一层面来说,新世界主义给跨文化传播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二、新世界主义视域下的华莱坞电影音乐
华莱坞电影是“以华人为电影生产的主体,以华语为基本的电影语言,以华事为基本的电影题材,以华史为重要的电影资源,以华地(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为电影的主要生产空间和生成环境”。其概念构想和定名附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一部华莱坞电影史也将是一部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的演变折射史。华莱坞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意涵和概念构想,成为新世界主义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音乐是华莱坞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主要构成元素,对电影的叙事效果、情感表达、传播影响都有着重要作用。新世界主义视域下,如何看待华莱坞电影音乐?如何认识音乐与华莱坞电影的关系?是必须认真加以考量的问题。
(一)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
电影音乐的欣赏与纯粹的音乐欣赏不同,掺杂了更多复杂的情感体验,在制作上有着更多的需求。电影音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服务于电影叙事的。1931年6月,中国放映了第一部“片上发声”的电影《雨过天晴》,也是现代意义上的膠片电影。此后,有声电影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流行歌舞乐与电影画面的融合,形成了中国电影音乐的早期样态。有些歌曲刚好符合电影风格,起到烘托主题、强化情感的作用。但是,因为没有专门为电影创作的配乐,只是把已有的音乐素材拿来重新剪辑,所以电影配乐缺乏一种整体性的音乐规划。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莱坞电影日渐成熟,电影配乐也从最初的仿效西方,发展到自我探索的阶段。如张艺谋、李安、周星驰等优秀导演越来越重视电影音乐的叙事作用,并邀请优秀中外电影配乐大师为电影配乐。周星驰可谓是运用电影音乐叙事的典范,他把歌曲《一生所爱》作为其影片的另一种叙事语言,既能增强叙事效果,又能烘托情感。从《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到《西游·降魔》,电影配乐的反复运用,增添了更多新的内涵,成为影片长久传播的重要载体。多年以后,电影画面或许会被观众淡忘,但是音乐的余韵犹在。
除此之外,对于很多类型片来说,电影音乐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如恐怖电影、科幻电影等等。此类影片,如果脱离了电影音乐,则很难完成电影的完整叙事,无法呈现预期的视听效果,影响观影体验。
(二)电影音乐与情感
作为艺术形态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原始人类的号子声,还是巫术中的节拍律动,以及现代社会的多种乐器、多重音效的复合音乐形态,都能够唤起听众的情感体验。概括电影故事和创作者的意图而生产的电影音乐,除了具有其原有音乐的天然生命力,同时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伴乐填补了电影“无声”的缺憾,成为增添影片情感表现,渲染电影气氛的主要手段。
以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卧虎藏龙》为例,其配乐熔西洋乐与中国传统乐的创作技法于一炉。十三段背景音乐中运用了大提琴、竹笛、箫、大鼓、二胡等乐器。音乐结合电影画面,引导着观众的情感变化。西洋乐器大提琴为主调谱写出悠扬哀婉的情感基调,箫、竹笛等乐器的运用衬托出江湖的飘远、寂寥,也折射出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和武侠文化精神。武打画面配合中国大鼓,表现出清晰的节奏律动,动静结合,张弛有度。音乐诉说着在爱情、江湖、仇怨中的人的内心里深藏的丰沛的情感世界。乐曲为人物的爱无所附着而哀婉忧伤,为何处是江湖、何处不江湖而曲终叹惋。这是中式的文化、情感与中西结合的“谱诉”,形成了顿悟、悠远、哀惋的感情基调。
电影配乐与电影情节一同把剧情推向高潮,这里,观影者与音乐、剧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可以视为是一种共情体验。好的配乐不仅为电影增色,还可能会产生电影之外的影响。许多经典的好莱坞电影配乐既可以配合电影达到传播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传播要素,在听众与电影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三)电影音乐的传播价值
好莱坞大片、意大利电影、法国电影等在各类电影节上屡获殊荣,海外票房数量可观。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华莱坞电影的海外票房表现却不尽人意。因此华莱坞电影要赢得海外市场,获得平等的电影对话资格,既要提高电影质量,还需要研究电影市场的深层传播规律,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从电影及电影音乐的传播持久度来看,电影的故事情节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但电影音乐却能够在人们的耳边不断回响。因此,电影音乐的魅力也在于此,随着电影音乐播放的次数越多,年代越久,它所留给人们的电影语言就愈加丰富。因此,电影音乐的生命力既融于作品,又可以在电影之后继续延续影片的情感、生命意蕴和价值内涵。同时,电影音乐也是不同代际人群之间建立和寻找认同、记忆的一个重要媒介,60年代的《红梅赞》、80年代的《牧羊曲》、90年代末的《一生所爱》……这些华莱坞电影音乐是几代电影观众的情感记忆,有记忆深处的岁月流年和电影故事。
此外,影视音乐在近年流行音乐榜单中占有重要比重,成为电影宣传的助推器,也印证了以电影音乐为传播主体的重要意义。如《体面》(《再见前任》插曲)、《说散就散》(《再见前任》主题曲)、《因为遇见你2018版》(电影《遇见你真好》片尾曲)、《女儿国》(电影《西游记女儿国》主题曲)、《画心》(电影《画皮》主题曲)、《平凡之路》(电影《后会无期》主题曲)、《可惜没如果》(韩剧《杜鹃之巢》中文主题曲)……
鉴于音乐既能承载文化,又能跨越文化的特殊属性,华莱坞电影音乐的跨文化传播也将展现出新的魅力。从语言、文化、心理认同等多个层面来看,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世界视野的华莱坞电影音乐,应具有更加开放自信的传播姿态,借鉴海外电影音乐在中国传播的经典案例,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当中。
三、华莱坞电影音乐参与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新世界主义给中国的电影市场带来了机遇,关于新世界主义的构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中观层面。探寻华莱坞电影音乐与世界电影音乐接轨的共通价值、理念和自身特色,以电影音乐促进电影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进一步增进世界文化交流,顺应世界文化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华莱坞电影及华莱坞电影音乐可借助新世界主义的新语境,开拓视野,成为世界文化多元化传播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认识到华莱坞电影音乐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以及华莱坞电影音乐传播的多重价值,是华莱坞电影音乐参与跨文化传播的关键。
(一)参与跨文化传播是华莱坞电影音乐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
电影音乐作为华莱坞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莱坞电影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性,又具有外在的独立性。电影音乐因电影而生,或与剧情紧密相关,其内在从属性决定了电影音乐是不可能完全脱离电影本身来考察的;但同时,从音乐的角度而言,电影音乐又是少有的可以独立参与文化传播的要素。近年来,流行音乐榜单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上榜的音乐不仅能为制作团队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更能够显著提升艺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纵观各大网络媒体上的音乐TOP排行榜单前列,时常可见各类影视音乐,甚至不少影视金曲高居流行音乐榜单前列。这对电影的宣传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从这一点上来说,首先可以确定电影音乐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文化的异质性影响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直接的语言文字传播,经过转译之后可能会存在语义偏差、理解偏误等减弱传播效果的现象。通过电影音乐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达新世界主义倡导的和平共存的理念。华莱坞电影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应该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传播中来,更为有效生动地体现中国的新世界主义理念和中国文化内质。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在好莱坞大片中被充分运用,起到了加强感情、烘托气氛、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不少好莱坞经典影片有着经典的电影配乐及主题曲。电影音乐完成其在电影中的重要使命之后,其价值往往得到二次升华,既作为独立传播要素走进观众的内心,同时承载着观影者的记忆被传唱。
华莱坞电影史上,也有不少电影音乐深入身心,走向海外,发挥了一定的跨文化传播作用。如《红高粱》《英雄》《霸王别姬》《卧虎藏龙》《倩女幽魂》《饮食男女》等影片都曾获得海外观众关注,部分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其文化元素与音乐本身都发挥了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华莱坞电影音乐这一重要的传播要素,是华莱坞电影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新世界主义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
(二)新世界主义构想为华莱坞电影音乐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和契机
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受到政治、地理、人文、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气度,以及融合、共存、共荣的愿景。这种新的政治文化气候也势必会给艺术、文化以更大的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空间。中国的崛起,需要多重软实力彰显和平发展的愿望。以中华文化为母体孕育而生的华莱坞电影,以及在这种文化艺术形式下产生的华莱坞电影音乐,有着更为宏大的创作背景和开放的创作空间。
其一,“和平”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世界主义的前提。华莱坞电影音乐需要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更应该传达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更多国家将会产生无形的吸引力。华莱坞电影音乐作为中国文化元素之一,可以借助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攀升的“东风”,推广电影音乐,探寻电影文化对外传播新路,提高华莱坞电影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其二,在新世界主义宏观背景下,随着“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不断推进,华莱坞电影可借助贸易自由化加大电影音乐推广力度,借助投资自由化丰富中国电影市场投資体系,引进国外电影音乐投资、制作、营销团队。丰厚的电影音乐投资,宽松的电影音乐贸易环境,将会是电影音乐传播的助推力量。
其三,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新文明观将逐渐被接受。中国电影音乐在这种语境下,可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在不同文化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与更多海外电影音乐一起获得平等交流的机会。
电影音乐与电影有着天然的共生共存性。创作好、利用好电影音乐,既能够深化电影主题,也能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抓手。在华莱坞电影音乐背后,是其天然带有的华人、华地,华事,华语的文化气质。因此,华莱坞电影音乐的传播,就是其所负载的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四、华莱坞电影音乐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华莱坞电影要走向世界,涉及到跨越地区、种族、文化间的传播。华语电影音乐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电影传播的介质,它可以跨越语言的屏障、文化的异质性,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也能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但是,目前的华莱坞电影音乐的产业化运作还并不成熟,艺术内涵和美学价值也有待提升。如何使电影音乐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搭建世界范围内的华莱坞电影音乐传播平台
在致力于“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新形势下,华莱坞电影音乐参与跨文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有了超越于以往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华莱坞电影音乐传播,应该利用好“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文化环境,搭建好华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平台。
1.完善信息服务
设立专门的华莱坞电影音乐服务机构。为华莱坞电影音乐发展提供信息支持,设立相应的调研机构,跟踪发布全面的市场、文化信息。对华莱坞电影音乐的传播影响力及效果等多重要素进行细化分析,为华莱坞电影音乐传播平台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支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网络平台、移动新媒体等进行推广,使华莱坞电影音乐在生产、发行等多个方面与世界接轨,扩大海外影响力。
2.提供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电影音乐是一种超越语言、国界的艺术形式,一种代表民族文化意识的载体。繁荣电影音乐,激发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活力,需要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政策上为组建专门的电影音乐团队提供便利,支持专业走进课堂,人才走进产业,产品走向世界。对于有特殊影响和传播贡献的机构,可以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还可以增加电影音乐的资金投入。同时也可以投资建立专门的电影音乐制作基地,形成产业合力,助力海外传播。
3.激活海外市场潜力
华莱坞电影跨文化传播平台的搭建,需借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华文化”的良好契机,开拓并激活海外电影音乐消费市场。通过扩大民族器乐海外认知度、汉语文化推广等多种途径,引导对象国民众对华莱坞电影及音乐的喜爱,这样不仅有助于推动华莱坞电影及音乐的跨文化传播,还可以借助华莱坞电影音乐传播拉升其他中华文化产品的海外影响力。
(二)提升华莱坞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效果
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是其核心竞争力,华莱坞电影音乐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就要制作出能够传世的经典作品。在此基础上,跨文化的传播才更有价值。
1.视听合一:处理好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
同一首电影音乐为不同的情景伴奏可以产生不同的观影效果。音乐的运用可以体现电影导演对某组画面故事的评判和态度,又可以在另外一个情境里与观众产生心理共振,画面和音乐的配合无疑是电影音乐的主要功能,也是电影音乐的价值所在。《英雄》《十面埋伏》《北京遇上西雅图》《孔雀》等电影的配乐,与电影画面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给观众带去了饱满、丰富的视听体验。
电影音乐与普通音乐的不同,表现在电影音乐依托电影画面,传达电影情感,有着明确的指向性;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相互配合,合适的电影音乐,能够做到以音乐带画面,以画面带音乐,互相渗透、交互影响;电影音乐是为了辅助电影画面传达电影情感、意蕴而创作,往往根据某段画面的需求而出现,因此表现为形式上的片段性,情感上的完整性。
2.中西合璧,彰显民族特色
华莱坞电影音乐要充满文化自信,在广泛汲取西方先进创作理念和先进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彰显民族特色。
利用好音乐作为“世界语言”的特殊属性,既要寻找世界音乐的共通性、普适性,更要体现中华音乐的文化传承、艺术特色。中式音乐风格、中华乐器、传统唱法、诗乐文学皆可运用到华莱坞电影音乐创作中来。中西调和的音乐样态不仅不会有损于音乐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在实际运用中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如影片《卧虎藏龙》结合西洋弦乐、中国管弦乐、鼓乐,为影片注入了新的艺术魅力。感人的音乐、华丽的武打场面与深远的人物对白紧密交融,增强了艺术价值,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该片2001年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摄影奖),起到了跨文化传播的作用。
3.提高电影音乐的审美价值
乐谱是观影者心理图谱的绘制者和解读者,歌词是对电影故事及主人公情感的叙述。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乐曲诉诸人的潜意识,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且更容易經久不衰。歌词诉诸意识,可以传达一时一地人们的心理需求。电影音乐的审美价值取向与一般音乐的审美价值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要提高电影音乐的审美价值,需研究清楚电影音乐是怎样引起人的美感的。华莱坞电影音乐应立足于中国与世界命运交织的文化历史语境中,丰满电影音乐的意蕴和旨趣,使用世界音乐谱写中国曲谱,增强感召力,提高电影音乐的审美价值。
五、结语
华莱坞电影承载着中华大地的历史文化,凝聚着中国精神。音乐是电影精、气、神的载体,也是世界语言。华莱坞电影音乐的跨文化传播是新世界主义建构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电影音乐增强世界影响的重要抓手。随着华莱坞电影音乐等一系列中华艺术的跨文化传播,中国电影将逐步走向更加深广的世界舞台,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视野的新世界主义观也势必会吸引着世界人民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有关各方应认真研究,并且不断开拓创新华莱坞电影音乐的创作,以便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
注释:
①③④〔美〕奎迈·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世界主义:陌生人世界里的道德规范》,苗华健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扉页,第14页。
②Calatians 3:28.In quoting Bible ,I have used the King James version,except for the Pentateuch,where I have used Robert Alter’s powerful modern transation,The Five Books Of Moves(New York:Noton,2004)。转引自〔美〕奎迈·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世界主义:陌生人世界里的道德规范》,苗华健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⑤⑥⑦邵培仁、沈珺:《新世界主义语境下国际传播新视维》,《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⑧⑨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中国网,http://.cn/zhibo/2017-10/18/content_41738682.htm#fullText,
2017年10月18日。
邵培仁:《华莱坞的想象与期待》,《中国传媒报告》,2013年4月,第1页。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网,http://cppcc.china.com.cn/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201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