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浙江省建立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29 11:18:02 浏览量: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财政政策体系。文章对浙江省不同时期财政支农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财政支农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环境变化对财政支农工作带来的新要求,给出了浙江省绿色生态导向财政支农政策改革的具体原则和目标,提出(1)需构建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持体系。包括构建绿色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统筹整合;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探索政府购买服务。(2)从供给侧发力,促进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包括支持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主要生态系统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的支持政策;(3)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三农”事业发展的投入。最后,为有效达成财政支农目标,并对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财政政策进行客观评价,文章给出了一套完善的改革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绿色生态;财政支农政策;浙江省

一、引 言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粮食总产量稳定维持在高位,农民收入增幅连续高于城镇居民。但也面临着切实的难题,其中最突出的为:粮食生产出现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日益趋紧、农民持续增收日益困难等问题。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将农业生产强调以数量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注重满足消费者需求。

财政支农是国家扶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强保障。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背景下,现有财政支农政策和体系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财政支农的各方面工作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在新常态下,应对国内外挑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应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

2016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农业部部署开展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并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提出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率。要达成上述目标,需要我们对现有财政支农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情况有清晰的梳理,并对现实发展环境变化、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对优化设计致力于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改革提出具体建议和保障举措。

二、绿色生态导向下财政支农政策调整的理论基础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内的体现。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农业生产因其基础性、重要性而倍受关注。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以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特征,主要强调产出和经济效益,忽视资源和环境保护。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严重损耗,越来越阻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農业可持续发展指用一种新的指导思想来组织农业和农业经济活动,既保证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从原来以向自然索取为基础,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主的农业,向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因而,必须沿着生态可持续性、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这一总体思路出发,建立绿色导向的、适宜的发展途径和对策。

(二)供给学派理论——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需从过去的紧张状态转向紧平衡状态,加上国内规模迅速扩大的中产阶级对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带来的消费结构转变,我国农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性化,各种类型的供给约束不断积聚。

经济理论认为,需求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综合;而供给是指特定时间和特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数量,市场供给是供给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学界通常把投资、消费和出口称作三大需求,而供给侧是相对需求侧而言的,强调的是劳动力、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力量以及制度安排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合理配置及其综合利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农产品供给而非需求视角入手,重组或优化各类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及其产品供给结构优化,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农业宏观调控。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构建起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生态体系。

三、浙江省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评估及其政策环境分析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评估:举措、成效与经验

1.浙江省财政支农政策举措演进过程。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财政支农政策的具体目标和支持方向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浙江省省财政支农政策从追求农业生产能力提升以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逐步过渡到发展现代农业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阶段。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财政支农的方式日趋多元化,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支农结构和整体的支农体系逐步完善。

推荐访问:支农 浙江省 导向 财政 体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