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潮》与“中国文艺复兴时代”

时间:2022-10-28 11:54:02 浏览量:

摘要: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欧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之一,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19世纪40年代,“文艺复兴”一词传入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传播,20世纪初期,“文艺复兴”已成为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的时髦名词。1919年1月1日创刊的《新潮》杂志将中国学术与西方先进文化对接,旨在启发民智,推动社会改革。在这方面,《新潮》杂志的主办者傅斯年进行了不懈努力,贡献甚巨。《新潮》杂志对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新潮》;“文艺复兴”;傅斯年;思想解放

中图分类号:I206.6;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称为近代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它是欧洲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是把文化的关注点从宗教重新转移到人和自然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古希腊罗马文化成为了其肥沃丰厚的土壤。“文艺复兴”一词在晚清输入中国后,经历了漫长的传播历程,对中国新式知识分子产生了影响。至20世纪初期,该词逐渐被中国新式知识分子认可和接受,“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成为中国文化界、思想界时髦的语词,成为了“革新”的代名词。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知识分子倡导的“文艺复兴”核心内容不但与西方有所差异,而且知识分子各自追求的层面也不尽相同。晚清出国的王韬、刘锡鸿、薛福成、曾纪泽等人日记中有关于西方文艺复兴的论述。梁启超、周作人、胡适、吴宓等人也曾将西方的文艺复兴同中国的不同时代进行类比,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①本文所使用的“中国文艺复兴时代”特指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时代”。傅斯年等主编的《新潮》杂志是新式知识分子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

一 、“文艺复兴”词语输入考察

明末清初,文艺复兴文化已在中国开始流传,[1]部分欧洲传教士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传入中国,特别是天文学、数学、地矿学、生理学、地理学和美术等几个方面的知识。但是,笔者所见的这一时期史料中未发现“文艺复兴”一词的输入。“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一词在晚清民国初期有不同的翻译名称。有译作“文学复古”、“文学复兴”、“古典兴复”,也有翻译为“古学复兴”、“文艺复兴”等。

在中文文献中,确定“文艺复兴”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是一个难以考量的问题。②传教士郭实腊编纂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介绍西方文史发展时,论及了西方的史学家,同时述及了欧洲开展的“文艺复兴”。文中有言:“未能印书之际,匈奴、土耳其、蒙古各蛮族侵欧罗巴诸国,以后文书消亡磨灭。又千有余年,文艺复兴掇拾之。于本经之奥蕴,才学之儒,讲解而补辑之。”③虽然郭实腊在此介绍的本意是为了证明西方国家并非“蛮夷之邦”,西方同样拥有可与中国媲美的文化,以改变中国“藐视外国之文法”的观念,却将中国所未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输入过来,可惜整部期刊都未对文艺复兴作全面的介绍。

对欧洲文艺复兴最早进行全面描述可能始于艾约瑟翻译的西学启蒙十六种之一的《欧洲史略》。1880年,艾约瑟受赫德之聘为中国海关翻译,主持翻译了赫德从英国麦克米伦公司购买的“科学初级读本”、“历史初级读本”。所翻译的丛书在1886年由中国海关税务司印刷所印行。《欧洲史略》第八卷第12节专门介绍“文艺复兴”,译者将其翻译为“古学重兴”。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作了详细介绍,文中还写道:“至东罗马国势危殆,其根斯丹典墟博学之士,多出避回难,迁往义大利地,而义地之希腊文重兴。既而四邻风从,流传甚速,未几,其习此希腊文之人,亦多爱仿效希腊、罗马之营室,绘画、雕镂诸技艺。”④这段文字介绍了东罗马的学者由于受到土耳其帝国的侵略,特别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迫使他们纷纷逃往意大利避难,将古希腊文传授给意大利,促使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起。

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梁启超、严复、康有为、章太炎、马君武、周作人等人都对“文艺复兴”有或多或少的论述。康有为在1898年写的《进呈突厥削弱记序》中使用了意大利“文学复兴”一词,章太炎在1906年撰写的《革命之道德》一文中使用了“意大利之中兴,且以文学复古为前导”。梁启超在1902年初撰写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将中国学术思想分为“八个时代”,第八个时代即为“复兴时代”,文中有言:“此二百年间总可命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复兴时代”一词的运用,显然是受到了“文艺复兴”一词的影响。1908年,周作人在论国民精神时,引用欧洲时事为例,论述到“文艺复兴,遂翻千古之局”。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邓实、黄节、刘师培等人,他们的论述中也都有对“文学复兴”、“文学复古”等的相关论析。⑤无论他们的论述出于何种目的,说明当时欧洲的“文艺复兴”一词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他们的相关论述中可知,这些知识分子对文艺复兴的本质内涵和发生的根本动力不甚深入了解,但是他们力图以此为本,努力改变中国的学术发展和社会命运。

1915年,胡适从美国学习归来,任北京大学教授,为学生讲授中国哲学史。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列举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马丁·路德提供民族语言的史实。胡适不仅积极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且还一再提出了“中国文艺复兴说”。胡适认为,综观清代学术变迁的大势,可称为古学昌明时代,而“这个时代,有点像欧洲的再生时代,(再生时代,西名Renaissance,旧译文艺复兴时代)。”[2]6说明胡适对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深入地了解,而且他在课堂上的讲授也必会对听课的学生产生影响,兴许这也是傅斯年聘请胡适作为《新潮》杂志顾问,商定该杂志外文名字的一个原因吧。1958年5月4日,胡适在台北中国文艺协会作了题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他说:“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在历史上——把四十多年来的运动,叫它做‘中国文艺复兴运动’。”⑥胡适也对“中国文艺复兴”做过阶段性的划分。

推荐访问:新潮 文艺复兴 中国 时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