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三教九流,交流起来有时候会觉得十分有趣。酒桌上的一个朋友,脸眼全红,拉着我,推心置腹地说:“我看不懂《红楼梦》,但它确实是本好书!”闻者皆窃笑。
阳春白雪,或者更直白说艺术气质,就是大众眼里的“红楼梦”,他可以不懂,但他给予的评分却高得吓人。“儒将”“儒商”,因为具备了部分的艺术气质,大众就愿意抬举他,臆测他的本领出神入化。我认识一个“儒商”,专做收藏品和艺术品的买卖。有一次,他手里握着半张破碎的拓片,沉重地说:“我觉得自己不是商人,是收藏家,我愿意关掉我的店来换取这张拓片的完整。”
这个“儒商”,还讲了一句话,叫“收藏无淡季”。就是你不能纯碎用商人的眼光的来评估这个行业。虽然,从物件本身的价值、工艺、文化含量上,我们能粗略地评出哪个“更高一筹”,可这样的“高”跟市场价格不是等号关系。
市场永远是暖流与寒流的战场,具备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有旺季和淡季的区分,还有更加不确定的社会风尚和突发事件作祟。这几年和玉得宠,过两年翡翠见高,再过几年又是字画当道……这在生意买卖上很难够察觉出来,可是,作为最纯碎的收藏行为,这种变化是不值得参考的。
比较来看,收藏跟文学最为相似。一方面追求精神建树,另一方面也需要芸芸众生的认可,这两者之间的转化方式(或者更加明确一点说,是艺术的表现方式),就是精神建树的现实价值所在。
我们看到,文学也好,收藏也好,都有所谓的“投机分子”,有专为市场写作的人,也有只做转手买卖的收藏行为,在很长一段时期,这种行为是被业界不齿的,痛恨的,认为这些人搅坏了一锅好汤,破坏了精神建树的味道。
这种心情,对于真心热爱艺术,热爱收藏的人并不陌生。大家鼓动着泡沫,只会让收藏行为变得跟房地产一样,真正需要的人没钱,有钱的人并不见得多么需要。可是,当我们把需要放下,不考虑“你有”还是“我有”,或许可以见到,事情也并不见得是认为的那样不堪。
有个故事讲,买鳝鱼的人一定会在装鳝鱼的水篮子里放一些泥鳅,让它们瞎捣蛋,让它们鼓动泡沫。为什么?为了鳝鱼能活!这是自然规律,鳝鱼天生好静,不喜欢折腾,大堆的鳝鱼放一起,大家相安无事,共同消耗着有限的空气,半天一天,空气耗尽,鳝鱼开始大片地衰竭死亡。卖鳝鱼的小贩在长期的观察当中,就发现了泥鳅的作用。泥鳅在鳝鱼的世界里,翻江倒海,鼓风作浪,搅得整个水篮子诸鳝不宁,也搅活了这片寂静的空气,惹得鳝鱼开始游动。鳝鱼就在极大的不满当中,健康地活着。
由此,我们放开了心,“儒商”也好,看不懂《红楼梦》但认为它是好书的形色哥们也好,他们搅“活”着这个宁静的世界,创造着机会,发挥着或正或反的力量,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让这个世界变得热闹。可算是虎有虎跃,鼠有鼠跳,各自论功行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