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域性主义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越来越被重视,其带有批判性的目光批判着现代主义建筑和我们的城市,从文化观的角度,对地域性主义在文化中,强弱势文化互相碰撞对建筑的根本影响和并将其视作建筑文化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从中提出思考并由此找到一定的出路,而后对带有批判性的地域性主义进行一定抛砖引玉式的再思考似乎是有必要的。
Abstract: The regional doctrine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which criticizes the modernism architecture and the city with critical eyes,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perspective, reflections and ways are proposed in the effect of regional doctrine on the collision of strong and weak culture, and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way of architecture cultural progress, then, to think the critical regional doctrine for a second time seems to be necessary.
关键词: 介入无效;毁灭性植入;文化交融;本土化;批判性
Key words: interventional invalid;devastating implantation;culture integration;localization;critical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5-0296-02
0 引言
《寂静的春天》中着重描述了由于大面积使用如DDT这类带有毒性的杀虫剂对于生物链的巨大破坏以及对人类自身健康的影响,从生态性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表示人们对自然的不尊重以自满的态度盛气凌人地对待自然而自食苦果。
这是普世价值的一种常规性的理解,而放到地域性主义的语境下来看待这一问题则有不同的视野,先抛开杀虫剂是否对人的自身健康有影响不说,如果杀虫剂对本地的生物作用后,起不到杀灭作用即杀虫剂对杀灭对象物无效是否意味着外部作用力对本地环境适应性不够从而不能起效,笔者姑且将其称之为“介入无效”,这个称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外部作用力对物质本体的作用本就是一种无端的或有因的介入和干预,而用干预一词不准确的是,干预是一定会对对象物产生一些影响的,而介入是一种事实的存在,并不一定要产生影响。
另一种情况,如果杀虫剂对杀灭对象物起效,并且成功杀灭,或者对杀而未灭的对象物产生了本源上的影响使其变异继而产生新的对象物,是否意味着外部作用力对本地环境的适应性足够并且能够胜任其被赋予的功能作用?但并不能说这种干预作用是成功的,也很有可能对事物本质是毁灭性的介入干预,或者笔者将其草率地称之为“毁灭性植入”。
批判地域性主义最早由ALEXANDER TZONIS使用,其针对标准化的粗制滥造的现代建筑,特别是针对普遍的社会生产系统提出的,芒福德在1947年首次提出以“地域主义”来替代“国际式”这一方面强调了“国际式”建筑的普遍适用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地区在建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讨论“介入无效”和“毁灭性植入”两个极端问题前,需说明的是,从“无效”到“毁灭”中间将经历很多过程。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这里将给予省略,讨论的范围也是限定在地域性上的,地域是一个范围,原则上将范围框定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并且,“地域”亦或是“国际”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的,没有孤立存在的“地域”或是“国际”,这二者不是绝对的同样“无效”和“毁灭”,也不是绝对存在的。
1 文化背景下的地域性
文化背景对于地域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域性的最重要特点就是文化的不同,地域文化是研究中异质的重点,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互相冲击、影响与融合恰如其分地与之前讨论的“介入无效”和“毁灭性植入”暗合。如西南地区(滇黔川渝)是中国三大板块延伸、接触、碰撞、交融的地区,由于地理基质的相对一致使西南地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文化,亦即西南地域性文化。
根据《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中的分类可分为以下几个地区:
①巴蜀地区即农耕文化区,巴蜀地区由于有大量的移民入川形成了巴蜀地区特有的“移民文化”,是中原文化大量融入后形成的,亦即前文中提到的“毁灭性植入”。因为其地缘原因好历史原因形成的既成事实,因而巴蜀地区生产力高,生产资料先进,人民富足,素有“天府之国”美称。这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外科手术式介入并成功摧毁式打击而后产生新的与强势文化相接近但却和而不同的文化系统的典型代表。
②川西北滇西北地区即农耕游牧文化区,该区域由于较为落后,地域空间上高海拔,耕地少,气候恶劣,文化浸透性差,交通不便,即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成为强势文化,汉文明文化成为弱势文化而无法进入该区域,也就是“介入无效”的现实。当然必须说的是“介入无效”和“毁灭性植入”都不能脱离现实语境而独立存在。
2 地域性在建筑中的影响
吴良镛先生在《江南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中提出“如果能进一步弄清不同地区建筑文化的渊源和各地区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而非臆造的规律,比较它们相互间的差异,研究其空间格局这将不仅大大深化我们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认识,并进一步阐明其个性所在,加深对整体个性的理解,并帮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建筑的区域特色,使中国建筑创作真正地实现和而不同,同中有异的繁盛局面”。
地域主义是否就是地方文化符号的拼贴亦可称之为是“大杂烩”的东西?旧瓶装新酒、穿衣戴帽似乎是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过程中,为所有的建筑师所深恶痛绝的,但是对于这种“地域性建筑”实际建设的反对却雷声大雨点小。
吴先生文中提到“各地区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笔者认为,只是一种“存在性”,通俗地说“因为它就在那,是挪不走的”。用拼贴文化元素的方法做出的东西只会是不伦不类的。
用生物学的例子来佐证,“马和驴结合的产物是骡子,而骡子是不具备繁殖能力的”,由此推知“拼贴的杂烩地域性建筑”的结果似乎也只能如此。胡乱或者“非胡乱”的拼贴元素是要不得的,并且是不利于建筑地域性发展的。
把“介入无效”和“毁灭性植入”划分为文化背景和强弱势文化对地域性建筑的影响的两极,批判地域性主义也正是一种文化的介入,它介入了“国际性”或“现代主义”这个巨大的对象物中并且把根系留在了对象物外吸收营养。放眼看,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各民族间的相异与地缘空间的相异也就成就了地域性的表现,如果没有这些文化脉络,国际式的设计将让城市千篇一律,不能达到吴先生所提的“和而不同”。
3 地域性建筑的出路
高文化低技术是否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的出路?由于我们将本文地域性的范围限定在西南地区,那么低技术的营造将是适用于整个地区语境的“方言”,由于西南地区相较于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处于地缘上的“边缘”地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多元而统一,低技术是解决建筑中根本问题的手段,地方性材料的运用配合本土工匠的高超施工技术,降低能耗,这应是经济落后而建设材料丰富地区的合理发展模式。
例如西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运用土生土长的竹子作为建设材料,考虑了气候因素的情况下在新的技术和使用方式的介入下能够达到降低能耗的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兼顾了建筑美学,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材料。
同时,结合地域特点采用因地制宜的手法,尊重多元文化而非用外科手术式的介入干预或者直接通过外部力量使原有文化消亡,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多元一体的观念看待“边缘”与“中心”、“地域”与“中华”、“中华”与“世界”、“世界”与“外界”的关系,记录地域文化的生老病死,或许是在技术手段外的对地域性解释的灵魂。
4 再批判的批判地域性主义
关于再批判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实质上对于笔者来说是对某个对象的再思考,这个思考不代表要让某个对象回溯到讴歌有可能被称作“黄金时代”的地方。
诚如前文所述,重新思考地域主义是否就是要让建筑回溯到柯布等人代表的现代主义大框架下?重新思考的地域性应是一种中间产物而非激进的革命创造。“再批判”的批判地域主义将其置于边缘,却被中心影响。继而共同进步,因而可以提出问题,“再批判”这一过程是否是一种边缘对中心的妥协?
批判性是否走向和谐,而被同化?
经过陈少武的《浅说对批判地域主义的理解》的总结得出结论:全球化与地域主义并不对立,是完全可以相互融合的,这个批判性不是单单对国际式的批判也是对地域主义本身的批判。
如果地域主义拒绝了时代背景和空间语境的同化和进步,那么将永远地失去其宝贵的批判性。
但是,是否在地域性中保持了地域文化特色就能成就地域性呢?
这是个片面的说法,地域性文化本就根植于地域性中,同时地域性是一个广泛的词汇,并非文化一点。多元性才是地域性的异质点,尤其对于地域主义的建筑创作来说,未必必须注意实体上的文化拼贴,更应注意的是其空间的地方性,也可称作“空间的方言”和如何与地方自然环境结合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对于建筑这个点来说,用“从地上长出来的建筑”来讲述是最合适不过了。
5 结语
结合以上分析,地域主义的批判性和包容性是经得住检验的,作为如今的一个研究热点,必须要多学科交叉配合形成一个复杂系统,才能将地域主义这个多元广泛的研究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单晓宇,殷建栋.阿尔瓦_阿尔托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_以珊纳特赛罗市政厅为例[J].建筑学报,2011,11.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顿著.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著.王丙辰译.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征[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孙铁骑,王晶.对现代理性批判的再批判[J].理论探索, 2010(6)(总第186期).
[5]黄蔷薇.建筑中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几点基本问题[J].山西建筑,2012,38(9).
[6]陈少武,刘兴.浅谈对批判地域主义的理解[J].华中建筑,2011,5.
[7]戴志中,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8]赵林.明清时期以大运河为载体的建筑文化及其传播[D].东南大学,2005.
[9] 陈建东.地区主义建筑创作研究[D].同济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