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全国农技中心印发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时间:2022-10-22 15:00:06 浏览量: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每年给小麦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我国每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10亿亩次左右,损失小麦约10%-30%。因此,制定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意见,对指导我国各地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程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

1. 综合防治策略

针对我国不同生态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状况,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方法为辅的综合防治理念。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注重安全用药,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按照分区治理的原则,将我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地区根据当地病虫害种类和农事操作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 主要技术措施

2.1种植和推广抗病虫品种,抗病虫品种的合理布局

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公布的小麦品种,尽量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避免使用高感品种。将含有不同抗病虫基因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以阻隔病原菌的传播、延缓病菌优势小种形成。

2.2 种子包衣和拌种

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种类,选用含有针对性强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以减轻苗期病虫害发生时间和程度,压低病虫害的初始菌源和虫源。

2.3农业栽培措施

利用各种农业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田间小气候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例如:深翻土壤、调整播期和播量、合理施肥和灌水。

2.4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例如利用害虫天敌及有益微生物控制病虫害发生。

2.5化学防治

在小麦的不同生育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在其它防治措施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可辅助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在病虫害发生到防治阈值时,及时进行针对性防治。

二、西北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1.主要防治对象

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兼顾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雪霉叶枯病、麦蚜、红蜘蛛和吸浆虫。

2.综合防治策略

西北地区是小麦条锈病的越夏区和菌源基地,也是新小种产生的策源地。以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治理为核心,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压低越夏菌源、减轻秋苗发病。在其它地区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新疆和宁夏地区可针对当地情况确定防治时期。

3.主要技术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为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推广相应的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3.1小麦播种期

主要防治对象:预防苗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雪霉叶枯病和黄矮病,防治地下害虫。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小麦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在条锈菌菌源基地的陇南地区、海东地区和宁南地区的不同区域和海拔地区、推广种植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全生育期抗病品种。在土壤墒情许可的情况下,结合越夏期消灭自生麦苗,适当推迟播期5-7d左右,并铲除田间周围的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对于成株期抗病品种采用种子药剂包衣或拌种。在小麦玉米两熟且实施秸秆还田地区推广精细整地,清洁地表玉米秸秆,减少赤霉病初始菌源;在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区,拌种时需要与防治地下害虫的药剂结合施用。在关中西部和陕南地区,采用种植抗耐病品种,结合药剂拌种防治苗期条锈病、白粉病和地下害虫,关中东部地区推广成株期抗病品种或慢锈性品种;渭北旱塬地区采用药剂拌种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和蚜虫危害,预防小麦黄矮病的发生。种子处理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丙环唑(propiconazol)、咯菌腈(fludioxonil)、戊唑醇(tebuconazole)、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prid)、辛硫磷(phoxim)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避免药害发生。

3.2小麦出苗-越冬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菌源基地及冬繁区点片发病麦田,兼治苗期白粉病,预防小麦黄矮病。

重点监控陇南麦区、海东麦区条锈病秋苗发病情况,在病害发生严重时,需进行打点保面。在条锈菌冬繁区的陕南地区,加强监测,对早发病田进行控制。在渭北旱塬地区、甘肃陇东地区、陇南地区、宁夏南部冬麦区注意防治苗期蚜虫,预防小麦黄矮病的发生。

3.3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冬繁区早发麦田,可兼治白粉病;旱塬地区早发红蜘蛛等。

春季在小麦条锈病冬繁区早发病田,采取普查与系统调查相结合,发现田间单片病叶时应以病点为中心及时在病点2m直径的区域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喷20米直径区域,封锁发病中心,防止病害扩散蔓延。3月下旬~4月下旬,结合田间病情监测情况,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烯唑醇(din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腈菌唑(fludioxonil)、丙环唑(propiconazol)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在渭北旱塬气候干旱的情况下,注意小麦红蜘蛛的防治,当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等药剂喷雾防治。

推荐访问:综合防治 农技 病虫害 印发 小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