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聚能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教案设计 对照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0 16:54:02 浏览量:

摘 要: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人文文化欠缺,只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有效的长效机制以及环境文化不足等问题。为此,一要注重人文文化,二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手抓,三要加强有效的校园文化长效机制建设,四要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1)07-0095-02

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分支系统,即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

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建设高格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文文化欠缺

在一些高校中,盲目的自发性的校园文化现象已经出现并且正呈蔓延之势。一些青年学生的是非、真假、善恶等分辨力相对较低,抵御各种错误文化思想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易接受、移植、内化不良社会文化;他们崇尚“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潇洒走一回”的享乐主义文化、“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文化、“金钱万能”的拜物主义文化和“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文化,进而出现政治淡漠、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人格分裂、价值错位、自我膨胀等问题。

2.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是衡量学院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

主要表现于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较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活动情趣品位不高,学生课余活动单调,许多学生的文化生活仅限于唱流行歌曲、玩电脑游戏、QQ聊天等;课桌文化、寝室文化充斥的大都是格调较低的通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以为然,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还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第二课堂活动绝大部分为知识型、文体型、娱乐型活动,学术型、科技型或带有科研性的社团及其活动较少;在整体规划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

3.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有效的长效机制

教育形式陈旧,缺乏应有的更新方式;注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娱乐性或政治性,相对忽视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注重校园文化对外的开放与接纳,相对忽视了对校园文化实施宏观管理与调控。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主体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和少数几个部门,而把校园中的其他成员排斥在外;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各种文化活动往往靠“组织”进行推进,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校园文化主体结构不全,使校园文化成了十足的学生文化。

4.环境文化不足

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学术文化建设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深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学术文化气氛的营造尚不够浓厚。

校园文化的自我封闭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长久的封闭的校园文化只能培养出社会适应性不良的温室花朵;封闭的校园文化与博大丰富、多元多彩的社会文化相比尽管具有相对的高雅性,但其单薄刻板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师生接触的文化越是单一、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学生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西方政治图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背道而驰,容易使学生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消极的信息,使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倾斜。二是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晌。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和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会阻碍青年学生认知和逻辑能力的发展。盲目追求刺激,毫无目的地漫游于形形色色的网上聊天室、咖啡屋、图书馆,没有什么思索、推理和思维整合的余地。另外,网络容易使学生想象力过于虚幻而背离生活实际。三是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久而久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导致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因而经常独来独往,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漠视教师的权威,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注重人文文化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场所,决不是制造“应试机器”的工厂。“人”与“机器”的不同,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学校管理努力提升它的文化含量。这种文化含量不仅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要有用深刻的人文理性、深切的人文关怀进行的人格塑造和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为此,必须形成全方位的人文化管理网络。课堂是学校进行人文素养熏陶的主阵地,需要充分发挥它的教育效益;重视人文校园文化的创设,努力提升校园环境及校园活动的文化品位,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充分调动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让学校的人文底蕴转化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教师指导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课堂的外部延伸,灵活、自由、开放,具有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凸显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努力构建新时代的全景式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2.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校园精神文化是在学校传统、历史、地域和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几十年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培育并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校脉传承、发展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精神文化包括以校训为核心构成的文化体系,还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共同的价值观念、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师德师风和学术传统等。所有这些,都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鲜活的教育内容。数字化时代,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践行学校的校训,传承优良的校风,营造良好的学风,更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活动,把打造校园精品活动作为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应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尊师、爱校和公益行为习惯,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应开展多种学术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活动,如“计算机安全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等,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3.加强有效的校园文化长效机制建设

学校制度建设应该体现于以教师为本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之中。应当强调从改进到发展、从外控到校本管理、从经验到知识管理、从重视物质建设到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以人为本、科学规范、运转协调、廉政高效的管理体制。这种制度能够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促进学校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机制,使学校能不断地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学校制度建设不仅要有行业特点,而且要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足迹,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具体来说,学校制度要具有人文性。在一定原则规定内,可以将制度的量性空间变得具有可塑性,体现一定的人文性,有利于统一思想,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教职工的凝聚力;还要努力培育一种学校德育文化,并形成长效机制。

4.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地估计和合理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提高自身素质,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加强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文化移植是解决校园文化传递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校园文化移植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直接移植是指通过学校成员有意识的行动,在新校区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要素移植。如,有形物的校园文化,包括建筑物的风格,建筑物的命名,服饰,园林,校训标志,师生行为规范,设立社团的分支机构及社团活动,各种典礼,等等。间接移植是指难以有意识地直接实施的而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移植。校园文化移植在内容方面分为具体的移植和抽象的移植。具体的移植是指通过特定的专项的方式实施的移植;抽象移植是指通过学校在新校区的各项运作而体现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校园文化的实施方式。为此,必须实现校园文化创新。

一是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观念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增强其主体性意识,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二是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首先,校园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性,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校园文化形式。其次,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性别的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最后,要坚持社会性原则,增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观念的创新。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管理体系应体现民主精神,应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的教学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支持;在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及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校园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角色,维护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组织、发展和选择的主体的权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四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在网上开展知识讲座、征文、专业知识竞赛、作品设计及网络教学等,鼓励学生建立自己富有特色、有意义的个人或集体网站,使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兴趣,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建构“网上班级”、“网上管理区”、“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自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建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张萍.论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J].高教研究,2006(5).

[3]江净帆.论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2).

〔责任编辑:姚 丹〕

推荐访问:对策 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